外送接觸頻繁恐有染疫風險 消基會籲外送員接種疫苗順序應往前

消基秘書長徐則鈺。(消基會提供)

本土疫情延燒,隨着疫情三級警戒延長到月底,許多民生所需必須依靠外送物流,然而外送員挨家挨戶送餐,與民衆的接觸頻率不亞於第一類的醫護人員,消基會表示,疫情指揮中心應重新思考施打對象順序,讓外送員疫苗施打順序應往前,好讓所有從業人員與民衆感到安心。

消基會今(14)日舉辦「爲吳柏毅和傅邦達兩位外送員請命」線上記者會

根據勞動部2020年底統計,臺灣美食外送員人數已逼近8萬8000人,若以一天40單生意計算,全國一天最少有352萬人次的外送員與消費者互動,人與人間的感染機會粗算將近700萬次。

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表示,由於疫情緊繃,絕大多數國民都響應疫情指揮中心的呼籲宅在家,但是民生必需還是得解決,這方面外送員也功不可沒,但是外送員與餐廳貨品、消費者接觸十分頻繁,指揮中心6月9日公佈新的「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中,運輸及倉儲方面卻在第七類。

徐則鈺指出,美國的第一類的新冠疫苗接種順序中,食品工作名列其中,幾乎與醫護人員同順位,爲了讓社會機能持續下去,指揮中心應調整施打順序,不要等出現疫情破口才手忙腳亂。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黃怡騰說,現在國內疫苗僧多粥少,根本不夠,指揮中心應滾動檢討快篩與防疫措施考量外送員與民衆接觸頻繁,應將疫苗施打順序提前,給外送員安心的工作條件。此外,政府目前終於開放企業自主快篩,在還沒有施打疫苗之前,建議外送與物流公司可以給接觸頻繁的工作者定期快篩,讓民衆安心地接受外送員的服務,外送員健康,民衆纔會健康。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陳雅萍表示,外送員在疫情當下提供挨家挨戶的外送服務,讓消費者得以安心在家避疫,但在外送員維持社會機能後,報酬是否有做衡量?建議可比照醫護人員服務特別加給,政府主管機關也應考量外送行業貢獻,給予機汽車牌照燃料雙稅減免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