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業結親沒過關 消費者、商家鬆口氣
兩大外送平臺Uber Eats合併foodpanda臺灣業務案沒有過關,各外送員組織、消費者與商家都鬆口氣,針對此案,除了平臺以外,其他相關人等都不樂觀其成,導致這兩極化態度的關鍵,正是不過關的原因。
進一步說,結合後只有外商平臺利益大、市場好,卻不符合臺灣社會商家、消費者、外送員的整體利益,對臺灣而言明顯「弊大於利」,即使兩家業者海外母公司你情我願,此案也很難過關。因爲,從今年初合併案正式宣佈開始,臺灣商家、用戶與外送員的反彈沒停過。
就市場環境來看,兩家業者在臺灣的市佔率總計逾八成,大小商家幾乎都委託兩家業者外送。雖然臺灣也有第三、第四家本土外送平臺,但老實說連消費者都叫不出名字,更不要說商家會去參與平臺,多花系統費。在整個市場只有一家市佔率逾八成的企業後,大者恆大,以後外送費、系統費、訂價權,可說都是一家講了算。
兩大外商在臺灣賺錢,掌握臺灣人大量生活習慣數據和個資,法規卻未規定相關數據是否應存在本地。其次,外送雖然爲人民服務,但牽扯的部會很廣,兩大平臺市佔率在臺灣近九成,各種規定也是自己說了算,至今不知道歸屬的主管機關。另外,直到現在平臺與外送員的關係是僱傭或承攬,外送費用分配的方式,也涉及對外送員權益的保障。當外送服務已經形成快經濟,是一個臺灣不可或缺的生活服務時,攔阻不可能,政府應該正視這個三不管的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