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外資!大會罕見提及,信號強烈

作者 | 竹芒

很多人沒有留意到,剛剛閉幕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出現了一個久違的詞語:外資。

公報提到:

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信號。

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作爲中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重要一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會議上,被如此鮮明地提出。

作個對比,在十八屆、十九屆兩次三中全會的公報裡,“外資”二字並沒有佔據一席之地。

爲什麼在具有強烈改革意義的三中全會上,要重提外資?

在逆全球化浪潮、脫鉤斷鏈的壓力之下,外資到底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當我們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是否會繼續用腳投票,在東方大國押注更大的發展籌碼?

這些問題,極爲重要。

更爲明確的一點是:

此時此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外資。

中國對外資的大門,敞得越來越開了。

最具標誌性意義的就是特斯拉,以前連國營酒店、飯店的停車場都進不去,更別提進政府大樓了。

但是現在,不僅能進,還入圍了江蘇、上海的政府和國企採購目錄,未來政府領導、國企高管都有望“坐着”特斯拉上班了。

事實上,中國對外資的重視,正達到空前力度。

去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提法還是把吸引外商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了8月,則已經到了“提高政治站位”的高度。

也就是說,能不能引外資、穩外資,不僅是經濟問題了,而是到了關乎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

去年底,那場每年最高級別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便被部署爲今年的重點任務。

從去年底至今,半年多的時間裡,高規格地討論研究外資的會議便至少有8次,這是十分罕見的。

——2月23日,國常會指出,要把穩外資作爲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鞏固外資在華髮展信心。

——11天后,“兩會”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緊接着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出了24條具體措施。

——最近的6月26日,國常會再次提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並舉穩外資”。

——僅僅4天后,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又主持召開外資工作座談會,強調“準確把握當前引資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增強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

——再到剛剛閉幕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極爲罕見地提及要“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

如此高級別、高密集地討論穩外資、引外資的問題,背後意味,不言自明,也極爲耐人尋味。

再看看外資大省,也是動作頻頻:

在廣東,省長王偉中親自帶隊,廣東代表團先後訪問法國、古巴、美國等國家,商談合作事宜。

在江蘇,三星半導體全球分撥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喬遷開業,從簽訂土地合同到取得施工許可證僅用時4天,從開工建設到項目建成僅用了400多天;

在浙江,日本橫濱橡膠錢塘項目投資合作簽約儀式日前在杭州舉行,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億美元,是近年來杭州引進的單體規模最大的外商獨資製造業項目。

這般火熱景象,簡直堪比世紀之交中國剛剛加入WTO的時期。

雖然擴大開放是中國的戰略,但爲什麼對外資吹的風,會越刮越猛,逐漸成了龍捲風?

顯然,一些現實情況發生了改變。

過去,基於良好的營商環境、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的外資流入一直是保持正增長的。即使是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疫情那幾年,仍然在持續上升。

但在2023年,外商投資卻出現了下降,降幅大約爲8%。

1.13萬億的投資金額,大致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雖然比疫情前仍有20%左右的漲幅,但是據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的情況仍然不允許我們過於樂觀:

今年1月實際利用外資同比-11.7%,

1-2月同比下降19.9%,

1-3月同比下降26.1%,

1-4月同比下降27.9%,

1-5月同比下降28.2%,

1-6月同比下降29.1%

這也是自去年1-6月實際使用外資近幾年來首次同比下降2.7%後,連續出現13個月下滑。

爲什麼?

難道真像部分媒體炒作的那樣,出現“外資大撤退”了嗎?

答案,沒有那麼簡單。

事實上,當下的我們所面臨的新挑戰,絕對是史無前例的。

先說一個大背景,在2023年,除開幾個歐洲“導管經濟體”大幅增長,全球的外商投資都受到了重挫。從全世界範圍來看:

外國直接投資(FDI)實際上是下降了18%!

相比之下,中國的外資降幅(-8%)算是受到衝擊比較小的。

在這次外商投資波動的背後,實際上疊加了兩大“幾十年一遇”的因素影響。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正是因爲兩個主要項目均出現了二三十年一遇的巨大變化,才導致全年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入規模創近三十年新低。

哪兩大項目呢?

一個是2023年來華直接投資項下的“外來股權投資”淨流入621億美元,繼2022年年萎縮47%後再降61%,年度淨流入規模降至2005年以來新低;

一個是“關聯企業債務”由上年淨流入205億轉爲淨流出291億美元,爲1982年有數據以來首次年度淨流出。

圖源:第一財經

如何理解這樣的變化?

前者可以解讀爲,基數太高了。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經濟大停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銳減44%。但這一年,聯合國貿發會口徑(即中國商務部口徑)來華直接投資增長了6%,國際收支口徑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入增長了35%。

中國在疫情期間的穩定紅利,築起了比較高的外資基數。這讓中國率先享受了經濟復甦的紅利,但也預支了一定的發展後勁。

而債務流出問題,則受全球金融條件的影響且波動性較大。

比如過去一年,美國、歐洲仍在瘋狂加息,高額的利息讓一些本國的企業都要週轉不過來了,海外資本不得不加速回流,解決燃眉之急。

實際上,外資撤退,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數據背後,也不僅是“撤資”,還蘊涵着新舊更替的結構性機會。

比如有着“世界工廠”美譽之稱的蘇州,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曾借鑑新加坡的經驗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吸引大量外資流入。

2012年,蘇州達到巔峰,實際利用外資91.65億美元,這一年蘇州GDP排名全國第六。

但這一年之後,蘇州開始被指“外資大撤退”,耐克、阿迪達斯、聯建、宏暉、飛利浦、普光、華爾潤、諾基亞、紫興、希捷、及成等等名外企,相繼往東南飛去。

到2017年,蘇州外資穩定在60億美元左右。相對高峰時期,外資撤離了大約三分之一。

這時候有聲音開始說,外企在撤退,蘇州的經濟要完了。

但實際上呢?蘇州的GDP一年勝過一年。

這是因爲,蘇州這一波的外資撤退,實際是經濟發展的騰籠換鳥。

走掉的是諾基亞、富士康、紫興紙業(銅版紙)、希捷(磁頭驅動的傳統硬盤)、歐姆龍(液晶背光板)、JDI(液晶面板)這類傳統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

而崛起的是什麼呢?

從飛利浦、松下等高端製造企業,到禮來、強生等頂尖醫藥企業,知名外資不斷落戶、持續增資蘇州工業園區。

以百濟神州、恆瑞生物爲代表的國內創新藥龍頭企業,本土新興產業也冉冉升起。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企業而言,基於勞動力、土地、關稅等成本要素而將中低端加工製造環節轉移,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正常現象。

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因勢利導、借勢發展。

放大到全中國,我們對外資的使用,也要順應同樣的趨勢。

以去年爲例,

雖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有所下降,但代表產業升級趨勢的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等領域,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卻在上升。數據顯示,在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上,

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6.5%

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同比增長32.1%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12.2%

高技術產業引資4233.4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佔比高達37.3%……

今年上半年,這種趨勢依舊在加強。

比如韓國三星,雖然近年來三星陸續關閉了在華手機、電腦、電視工廠,將產能轉向了印度、越南。

但與此同時,三星卻加快了芯片、OLED顯示屏、新能源電池等高技術產業在華佈局,高技術產業佔其在華總投資比重由50%提高到80%。

可以說,外資並不是“跑了”,很多隻是“優化佈局”了。市場的配置邏輯,仍然在發揮作用。

當然,無論如何理解,2023年到現在以來,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是事實,外商直接投資(FDI)減少也是事實。

在全球投資下滑,國際競爭加劇,國內新舊經濟動能提速換擋的關鍵期,當下的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外資、需要外企。

雖然外資企業在我國的市場主體中,佔比只有2%,在GDP的佔比中,也不足10%(2021年數據),但它卻貢獻了:

1/10的城鎮就業

1/6的稅收收入

1/3的工業利潤

2/5的進出口總額

1/5的研發投入……

尤其是,外企是拉動中國外貿出口的關鍵力量。

1998年以來,外企的出口額佔總出口比例平均在45%左右,尤其是2003年-2010年間,達到60%左右。

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出口2019年度出口百強企業名單,其中外企57家,而民企爲30家、國企爲13家。

拿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來說,2022年,鴻海精密在中國大陸三家公司共創造了8450億出口額,超越了中國大陸25個省,大約相當於中西部12個省之和。

在雲南、寧夏、青海等地,外企對出口貢獻達60%以上,尤其是青海超過90%,創全國紀錄。

在上海引入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完善了整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加速邁向新高度。

在重慶引入的惠普等外企,帶來了整條產業鏈,讓這座西南山城,連續9年成爲全世界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正是這些遠道而來的外企,激活了“鮎魚效應”下更鮮活的中國經濟。

當下,輿論場上存在一些特殊的爭議,出現了排外的情緒,這是令人擔憂的。

當務之急,是我們需要給外資注入更大的信心。

打開大門,發展經濟,外資不可或缺。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中國經濟與外資同頻共振,互利共贏的歷史。

這一寶貴的共識,應該得到持續的保留,和不斷強化。

參考資料:

風聲OPINION:重振中國經濟,爲什麼外資外企不可或缺?

數字力場:外資外企,對中國究竟意味着什麼?

智谷趨勢:外國人全回來了,特斯拉進入政府採購目錄……背後信號很不尋常

管濤:解碼來華直接投資淨額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