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中臺新局下的新思維繫列1》正視兩岸經濟內卷化威脅

報社

編者按:辛丑年將是美中兩岸關係改變的開始,《旺報》期待兩岸重新建構和平穩定關係,願就當前兩岸關係的三大變數就教各方智者

農曆春節前夕拜登總統和習近平主席通電話,綜合兩位領導人及相關幕僚近期談話可以理解,拜登政府將繼承川普與中國激烈競爭的既定政策,但不會延續美中經濟「脫鉤」思維,臺灣面對來自美國的「經濟抗中」壓力可望減輕。

兩岸關係真正警訊不在脫鉤

過去4年,臺灣被川普推到美中博奕最前線,民進黨亦有意擺脫對大陸經濟的依賴,雙方一拍即合,兩岸經貿脫鉤一度被視爲美中脫鉤的前奏但川普政府及蔡政府都低估了經貿聯結的緊密度融合度。《日經》最近刊發的《兩岸企業在靠攏,與美國意向相悖》報導顯示,兩岸高科技企業結盟趨勢更加明顯,凸顯美臺試圖排除大陸建構5G供應鏈,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兩岸經濟脫鉤不僅難於上青天,更是對臺灣的自傷拳。若加上疫情全球產業鏈對大陸依賴度普遍上升的因素,未來幾年「脫鉤」將徹底成爲僞命題,美中經濟不會脫鉤、大陸與全球經濟不會脫鉤,兩岸經濟更不會脫鉤。

兩岸經濟關係的真正警訊不在脫鉤,而在「內卷」。過去一年「內卷」成爲大陸輿論熱議流行語,這個概念原用於描述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無法發展到資本主義,現泛指某種模式或體制成熟後,出現效益遞減、自我循環、固步自封,難以進化到更高階段的社會現象。兩岸經濟關係從傳統視野中的互利夥伴、共同市場,到近幾年提出的融合發展,在戰略方向、思想觀念層次上的確是一次進階,但在具體操作、方法層面,由於近年來政治和國際因素的干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內卷化」的趨勢:

第一,在看似亮眼的經濟數據之下,要正視目前兩岸經貿成長大部分是由現有「存量動能驅動,不僅缺乏「增量」新動能,還面臨原有「存量」逐漸流失萎縮的危險。研究顯示,儘管去年兩岸貿易相互依存度創下新高、同比增速上升,但很大程度上是2019年美中貿易戰導致的低基點所致。以去年臺商對陸投資額59億美金爲例,雖較前年成長41.5%,但遠低於馬政府時期年均111億美金。去年幾項臺企赴陸投資大案,如和碩收購鎧勝國喬設立泉州子公司、廣達增資達富電腦、裕隆增資納智捷,都是原有的擴廠和投資計劃延伸,故表面上的成長數據並不能掩蓋臺資登陸動力轉弱、在陸臺企持續撤資關廠根本性結構問題。

惠臺政策與預期效果相距甚遠

第二,在兩岸政治僵局延續、恢復對話遙遙無期之下,北京面向大陸境內臺企、臺胞臺青大力推動的「單向融合」措施,很難讓生活臺澎金馬的2300萬民衆產生直觀的獲得感。從北京的角度看,透過「國民待遇」吸引臺灣人才登陸、獲得更大機遇、享受更多紅利,對生活在「島內」的臺灣民衆將產生示範效應,也會加強大陸對臺吸引力與正面觀感。這種思路當然值得肯定,亦有助於大陸增強自身的軟實力與制度效能。但問題在於,在大陸生活的臺灣民衆畢竟還是少數,北京曾經提出的惠臺政策「入島入心」,在兩岸協商中斷5年的現實下,仍然與預期效果相距甚遠。

第三,在兩岸民間氛圍對立、社會交流受疫情和政治阻隔之下,儘管兩岸貨物貿易維持,但不應忽視兩岸庶民經濟的「脫鉤」風險,以及對臺灣民心民意的影響。2019年大陸叫停自由行,2020年疫情又徹底讓兩岸社會交往跌至冰點,馬政府時期兩岸民間交流熱絡融洽的情景早已一去不復返。臺灣的庶民經濟雖然體量小,但對民衆日常生活影響最直接,現階段臺灣的庶民經濟正在離兩岸關係、離大陸愈來愈遠,這絕非好事。

美中緩和大背景下,兩岸經濟不會脫鉤,但大陸應思考如何避免惠臺政策「內卷化」。例如,大方邀請臺灣以適當身分加入RCEP等區域經濟組織,允許各國以大陸同意的條件和臺灣洽籤FTA,畢竟臺灣以WTO會員名義加入多邊經濟組織,和一中原則並不牴觸,提高臺灣經濟活力對大陸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