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文旅大爆發 關注鄉村新藍海

社評

大陸中秋國慶「超級黃金週」國內旅遊明顯復甦,其中鄉村文旅表現特別亮眼。大陸文旅部估算,長假8天,國內旅遊人數8.26億人次,比去年增長71.3%,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4.1%;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129.5%,較2019年增長1.5%。

政策支持 鄉村振興

農村文旅的成長得益於大陸近年推動的「鄉村振興」戰略,依據大陸長期規畫,2035年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2050年左右建成農業強國,這意味政府對鄉村地區資源的投入與經濟的成長。而旅遊行業的復甦,得力在於各地方政府文旅部門的積極創新。

今年各地方政府總計推出149條鄉村旅遊精品路線,並在旅遊網路平臺發放文旅消費券,舉辦旅遊節、藝術周,吸引遊客前往促進文旅消費。湖南衡陽的南嶽尋遊記、祝融小鎮彩燈節、中秋拜月等活動,吸引遊客深度體驗傳統文化和古鎮魅力。江西婺源篁嶺村的傳統曬秋活動,也吸引了比往年超過50%的遊客。

大陸旅遊行業復甦,彰顯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以福建爲例,近年福建打造了一批極具特色與個性的鄉村。譬如,寧德市屏南村,在100多個保存較爲完整的古村落,引進文藝、電商團隊,經營民宿、書屋、藝術空間等,保護和活化利用古村落。邵武市水北鎮龍鬥村,在海拔1370米的雲靈山峰,建設了集遊覽、運動、農業、科普、餐飲、住宿爲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年營收超過千萬元人民幣。數據顯示,2022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4987元人民幣,居大陸第6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5:1。

鄉村旅遊精品路線的打造,得益於政策支持下資本的投入與人才的前往。鄉村振興政策,吸引了不少大陸青年回鄉創業,也吸引了臺灣各行業人士前往投資,他們帶來了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創業的同時也幫助了大陸農村建設,在不少領域成爲「領頭雁」。

大陸文旅大爆發,其間不乏臺灣因素。日前在上海舉辦的滬臺研討會,兩岸專家學者與文旅業者,共同探討數位化轉型下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深度融合。臺式文旅重創意、人文與體驗,文創園到文創民宿等被複制到大陸各地。同樣以福建爲例,近幾年,鄉村建設、鄉村新創領域,臺閩合作日益增多。目前已有95支臺灣團隊,在福建228個村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陪伴式服務」,平潭「石頭會唱歌」、海滄院前社、泰寧耕讀李家等項目經營有成,「兩岸建築師聯合駐村行動」獲大陸住建部頒發「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大陸鄉村旅遊的興盛,參與投資的臺商、參與設計經營的臺青是重要推手。

兩岸團隊 創造雙贏

當然,臺青登陸創業並非易事,成功案例很多,也有失敗教訓。臺灣經驗直接挪移大陸容易水土不服,兩岸政策層面亦還有壁壘有待打通。既需要臺農臺商靈活在地化,與大陸團隊合作以化解風險,善用網路、AI等新技術創新發展,也需要大陸持續完善政策條件,讓臺灣人更加安心、順暢地在大陸發展和生活。

除了鄉村旅遊,臺灣在精緻農業、觀光農業、文創農業等領域起步早,並且注重以人爲本的農業文化帶動情感聯結,對大陸鄉村地區的發展也頗有借鑑意義。大陸地大物博,近年來鄉村發展的新經營模式不斷涌現,注重創新和網路發展。兩岸雙向交流可相互啓發,推動資源整合可實現雙榮共贏。

從大陸方面來看,鄉村振興是中國夢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臺灣人參與中華復興的重要場域。臺農臺青深耕大陸結出碩果,是真實的兩岸融合,是兩岸一家親的體現,試想大陸改革開放40年,有幾家外商投資者像臺商、臺農一樣,在大陸鄉村落地生根了呢?不過,要吸引更多臺農登陸,大陸在政策方面還有更多細緻工作要做。譬如發揮農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對農業經營的指導作用,加強對農業文創領域的智財權保護,邀請更多臺農參與農副產品標準的制定,出臺更多鼓勵措施吸引兩岸青年投入鄉村建設等。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人力、物力、資金、政策等資源勢必向鄉村傾斜,大陸今年中秋國慶長假的鄉村文旅熱即可窺見一斑。從臺灣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大陸鄉村的廣闊空間是一片新藍海,值得關注與投身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