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因應去臺化 臺商留意短期逆風
旺報社評
大陸人民銀行在兩天內兩度開啓資金閘門,宣佈「全面降準」與「定向降息」,向市場挹注資金。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釋出鬆綁房地產調控的訊息。這樣的舉動,過去並不多見。特別是當全球正準備進入升息循環階段、加快市場遊資回收步調之際,大陸竟然反其道而行,推出降準、降息與鬆綁房地產的寬鬆政策組合拳,着實令外界大感震驚,深怕大陸經濟是不是出了什麼大問題。
寬鬆組合拳 逆向操作
確實,自第1季經濟成長率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18.3%後,接連兩季大陸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明顯下滑,第3季甚至還跌破5%,似乎已透露出些微徵兆。常年爲北京獻策的知名經濟學者李稻葵,日前在一場論壇中就公開示警,未來幾年可能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最艱困時期。原因無他,反覆無常的疫情、巨大地方債、產業鏈遷移,恐怕已對未來大陸經濟情勢形成極大威脅。
不過,這並非意味着大陸經濟長期看壞,正如景氣循環理論所描述,短期循環與長期趨勢不能混爲一談,景氣短期本來就會有波動起伏,但並不表示長期趨勢的改變。李稻葵雖對短期情勢感到憂心,但他也強調,大陸制度改革正走在對的路上,龐大勞動潛力仍待激發,對長遠前景仍深具信心。對此看法,我們深表認同,但仍須提醒臺商,面對短期逆風,須持戒慎恐懼心態。尤其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缺少溝通與對話當下,臺商處境將更爲艱難。對想要深耕兩岸的臺商來說,如何避免誤踩因兩岸關係惡化而緊縮的政治紅線,是必須嚴肅看待的課題。
臺商也必須留意,隨着大陸經濟逆風期,兩岸經貿可能會受到波及,並回頭衝擊臺商獲利。今年在基期與疫情轉單效應的拉擡下,大陸出口頻創新高,前11月累計出口總額首度突破3兆美元,除寫下歷史紀錄外,亦超越2020年一整年2.6兆美元的出口金額。亮麗的出口表現,不只支撐今年大陸經濟成長,連帶也帶動臺灣出口。
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臺灣前11月累計出口首度跨越4000億美元,續寫歷史新高。其中,高達42.3%的比重來自大陸(含香港)。顯見兩岸經貿鏈結不但未受政治干擾,反而更爲加深,兩岸同時受惠。不過大陸經濟一旦成長趨緩,臺灣出口大陸的美好歲月恐怕就要終結。
搶佔供應鏈 砍臺訂單
尤其隨着兩岸官方關係日趨惡化,雙方似乎愈來愈不認真對待兩岸經貿鏈結問題。民進黨政府基於意識形態,全力操作親美抗中,自不待言;大陸自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受到美國「去中化」的影響,爲避免重要科技與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也開始積極推動「去美化」運動,最近更進一步延伸到「去臺化」,對臺商形成莫大威脅。
換句話說,即使大陸短期對臺灣特定產業,如半導體技術、產品與人才有強烈需求,但考量臺灣與美國愈走愈近,加上扶植在地產業的急迫性,大陸也不再把臺商當作完全可以信賴與依靠的夥伴,甚至開始大砍臺廠訂單,並用當地廠商取代臺廠原本在供應鏈中的位置。
比如早先陸廠立訊收購緯創崑山廠、藍思吃下佔可成營收近4成的泰州廠,背後雖有蘋果分散供應鏈的考量,但不容否認,大陸想要扶植自身企業、強化紅色供應鏈的企圖心,纔是真正關鍵所在。近來大陸官方大手筆注資中芯深圳廠,引發臺灣晶圓大廠聯電「陸客」紅利不再的疑慮,都是同樣的道理。
兩岸經貿高度鏈結下,大陸不好,臺灣不會好,這是淺顯易見的道理。過去30年證明,良好的兩岸經貿關係,不只是臺灣經濟的保證,更是臺灣國家安全防護網,明年大陸經濟若迎來強烈逆風,臺灣經濟難免也會大受波及。
不過,臺商歷經大風大浪,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陸東南沿海推動一系列騰籠換鳥策略,當時傳出臺商會倒一半以上,結果臺商不但沒有倒下,反而更加茁壯,相信這一次,結果還是會一樣。特別是在大陸經濟長期看好的前提下,如何抓緊機會、徹底發揮既有產業優勢,成爲未來大陸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相信臺商可以做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