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跡在日本展出,不愧爲“聖人”手筆,凡夫俗子怎寫得出來

王陽明,一個名字,一段傳奇。王陽明並非是他的原名,他本名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古代讀書人都會給自取個字、號。他是個天才,天生的天才,和唐伯虎一樣的天選之子,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命運不同。

王陽明自打一出生就頗具傳奇色彩,怎麼講呢。就如電視小說裡寫的那樣吧,出生之時,天降異常,佛光……諸如此類,這也不知是不是後人編的,爲了突顯他聖人的光彩。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打小就行爲舉動常常異於常人,經常被村裡人視爲“怪人”。

有多怪?舉個例子,他結婚當天不到現場,居然跑去逛道觀,還忘記自己的婚禮辦一關還沒完成呢,你說怪不怪。但是他爲自己的人生規劃得很明確,婚禮這種事在他眼裡不算事,新娘娶過來就可以了,沒必要搞那麼麻煩。

他在17歲時就爲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做聖賢。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聖人的世界你們是不會懂的。那些個嘲笑他的人並不知道,這個有着很多怪異舉動的少年郞是一個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的人。理解了,你就不覺得他怪了。

王陽明學書法的歷程也頗爲神奇,話說回他結婚去逛道觀這事上來,在道觀裡一待就一晚上,後被人找回,之後便在岳父家中暫住。那段日子,或許是初到新環境,生活節奏稍有不同,他時常感到百無聊賴。就在這看似平常的時光裡,他偶然間決定開始練習書法。

這也是怪人的一種特色,他並非像常人那般埋頭苦練,而是看得多、想得多,真正動筆書寫的次數卻相對較少。然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沒過幾天,他的書法水平竟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一變化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大家都嘖嘖稱奇。有人好奇不已,便懇請他書寫幾個字一探究竟。當王陽明揮毫潑墨後,衆人一看,果真是字跡不凡,進步之大令人咋舌,紛紛感嘆真乃神人也。

隨着王陽明書法水平的迅速提升,消息漸漸傳開,陸陸續續開始有人上門向他請教書法的秘訣。每當有人滿懷期待地前來問詢,王陽明也毫不吝嗇,總是侃侃而談。

他回憶起自己學習書法的歷程時說道:“我剛開始接觸書法的時候,也是依照常規對着古帖臨摹。可是臨摹了幾遍之後,我卻陷入了沉思。我發現僅僅這樣機械地模仿,雖然能學到字帖的字形,但收穫十分有限,進步的速度也很慢。” 說到這裡,他微微皺眉,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困惑的時刻。

“ 後來啊,我便決定改變方法。我不再輕易下筆,而是在每次提筆之前,先凝思靜慮,仔細觀察字帖中字的形態、結構、神韻,將其深深印在心中,用心去揣摩每一筆畫的走勢、力度以及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係,試圖貫通其中的筆法奧秘。直到我感覺自己對這些要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領悟,纔再次提筆落紙。” 王陽明眼中閃爍着光芒,彷彿又回到了那些沉浸在書法思考中的時光。

“而當我再次書寫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手中的筆彷彿有了靈魂一般,自然而然地流淌出優美的線條,每個字都彷彿充滿了生命力。此時書寫,便有如神助,書法水平也因此大有所成。” 王陽明微笑着總結道。

俗話說,成家立業。他成家之後便努力讀書,考取功名,一路高歌猛進,不過也不是一直官運亨通。

公元1508年,王陽明因罪被貶謫至貴州龍場,這一地處邊遠的古夷蔡之地,被衆人視爲簡陋不堪、難以居住之所。然而,王陽明卻在這裡開啓了一段非凡的人生歷程。初到龍場,他面臨着諸多困境,沒有合適的居所,先後居於叢棘之中和東峰石洞,環境陰滯潮溼。

但他並未被艱苦的環境所打倒,積極地與當地人民交流互動。當地的苗族、仡佬族人民雖有好罵人、說粗話的習慣,但他們正直純樸、樂於助人的品格深深打動了王陽明。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陽明在叢棘右邊開園種菜,夷民們熱心地幫忙砍伐木材,爲他搭建起了軒房。王陽明心懷感激,在軒房周圍種上檜柏竹子、芍藥花卉,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這裡逐漸成爲了文人學士往來交流的地方。

他以孔子、劉禹錫等先賢身處陋室而怡然自樂爲榜樣,寫下了這篇著名的《何陋軒記》,並將軒取名爲 “何陋軒”,有力地伸張了孔子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的理念。

此作縱 29.8 釐米、橫 679.2 釐米,創作於正德三年(1508 年),正是他受廷杖並被貶貴州龍場的第二年。這幅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令人讚歎不已。它是王陽明身處逆境時,以寬博豪邁之氣書寫的早期草書代表作。

與他之前的草書相比,此作在行筆上更加果斷,字形縱勢中橫向上的開合更爲大膽,行與行之間穿插得當,字與字之間氣息貫通,連綿不絕且富有節奏感。其逆鋒起筆,動作豐富自然,落筆後衄挫、調鋒,盡顯書法技巧之精妙。

《何陋軒記》更是他首次將心法和筆法合一之作,被啓功稱爲 “王氏前半生的扛鼎之作”,還開晚明狂草之先河。它揮灑自如,點畫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非一般俗手能爲。

《何陋軒記》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縱 26 釐米、橫 654 釐米,以草書寫成,共計 130 行、800 餘字。從明末開始,島國就想盡辦法搜尋王陽明的書跡,最終將其搞到手中。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衆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