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綱:人這一生,都在解答這3個問題

人活一生,總是繞不開關於交友、幸福、人生目標等終極命題。

我們對這些命題的回答,決定了我們人生的走向和高度。

今天這篇文章,王志綱老師結合他過往幾十年的經歷和經驗,講一講他對這些命題的看法。希望對迷茫焦慮的你有所幫助。

一、財富自由,就是幸福嗎?

窮盡一生,每個人都奔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但是幸福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一輩子都奔着財富榜上的排名去了,有些人則奔着官場上的座次去了,還有些人像“竹林七賢”一樣過着閒散的日子,時而抨擊世俗,時而癲狂作態,最後卻像伯夷、叔齊一樣,差點連鍋都揭不開。

有權、有錢、有時間,哪個纔是幸福的標準呢?

我認爲,幸福的標準是三個自由: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和靈魂自由。

1.財務自由

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都傳承着一個基調,無論儒道釋,在財務自由這件事上口徑相同,無非“名利驚人不過大夢一場,安貧樂道纔是義之所在”云云,彷彿這纔是正確的。

但是,人的慾望終究難以阻遏。“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這些古語說明了中國人的另一面。如今,財富大潮的裹挾更讓許多人變成了演員,用情懷和熱誠來掩蓋拜金的雙眼。

在經濟發展壓倒一切的年代裡,幸福和金錢彷彿畫了等號,很多積累了大量財富的人,依舊日日辛勞,向着更宏偉的數字邁進。

首富的寶座魔力無窮,然而商海難測,載浮載沉數十年,一朝高樓傾塌。就像《紅樓夢》中的《好了歌》說的那樣:“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但無論追捧還是批判,毋庸諱言,財務自由終究十分重要。手無餘財的人,自己能不能過好且不論,上不能奉養雙親,中不能照顧家庭,下不能撫育子女,這種人空說自己有多幸福、多瀟灑、多智慧,都是枉然。

財富是一把雙刃劍。財富可以成爲尋求尊嚴和自由的船槳,也可以成爲禁錮自己的枷鎖和鐐銬。一切取決於你對財富的態度。

成功人士總是令人豔美。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問查理·芒格:“怎樣才能變成你這樣的有錢人?”

查理·芒格的回答很有趣:“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的時候,你也會變成我這樣的人。”這是一個非常有哲理的回答。

由於能力需要時間來培養,所以生活在不同階段的人,在財富的積累上必然有差異,在事業的發展上也天然存在着差距。

只有在對財富的慾望、對財富的控制能力和所積累的財富三者相匹配時,人才能算是真正實現了財務自由。

2.時間自由

時間和生命是同義語。時間是由自已掌控還是由別人掌控,有天壤之別。別人掌控你的時間,就相當於你的生命懸於他人之手。能否實現時間自由,是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尺度。

在我看來,時間自由的真諦其實是能夠掌控分配自己時間的權力。我能安排自己的時間,不願意參加的事情,天王老子請也沒用;樂於參與的事情,再忙也高興。忙不忙其實是辯證的關係。

要把時間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忙的事情上”。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這種轉變是一個人獨立意志的體現,也是時間自由的外化。

前兩天我剛剛到外地打了一天的球,晚上還有飯局,一天奔波,但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意願來的,所以就感覺不到累。

有些企業家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還堅守崗位,這是一種進取精神的體現。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是他們遵從內心的一種安排,他們在乎的不是錢,而是成就感。

任正非、曹德旺就是這樣的企業家,看起來很沒有情調,過得很累,但其實人家過得很充實,在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其間苦樂不足爲外人道也。

任正非是典型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例子,40多歲才一頭闖進深圳,家庭不諧,事業不順,可以說是走到了人生的低谷。

後來終於遇到了機會,能夠一展抱負,他用自己的理論和意志創建了一番事業,實現了自己和民族的夢想。

在國際巨頭壓境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走了“貿工技”這條方便易行的路,華爲卻選擇了堅持“技工貿”,苦心孤詣數十年,終於從第三世界崛起,和世界頂尖公司打擂臺,最後成了人人敬重的強者。

在我看來,任正非就是時間自由的典範,無論各級領導視察還是公關媒體採訪,或是商務應酬,除非必要,一律不參與。他把時間用在到全球各地出差上,用在與華爲員工聊天上,用在思考企業未來上。

這樣來看,時間自由和忙碌與否並非同一個問題。能自己掌控時間,能高效地運用時間,纔是時間自由的本質。

3.靈魂自由

第三個自由是靈魂自由,也可以說是精神自由。相比前兩點,這一點更加困難,普羅大衆能做到者寥若晨星。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盛世往往思想不活躍,亂世反而容易出大家,這就是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

在中國古代,往往只有在王朝極其興盛,有了充分的自信時,思想纔會有限地開放。人不能超越時空,但是在所處的時空內可以自由飛翔。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時候我們要在既定的規則下生存,但是要牢記自己是獨立的,萬事不求人,不趨炎附勢,不搞人身依附,不衝撞,也不逢迎,這樣才能做到靈魂自由。

4.幸福階段論

三個自由是評定幸福與否的標準。剛生下來的娃娃,有奶吃就行,但這是幼年的快樂,而不是幸福。幸福是自省、自修、自證之後的自我完善,人只有在反芻人生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幸福。

只有駕馭了人性,才能成就幸福,要不然就只是看起來輝煌,其實荒唐。

如此說來,難道只有垂垂老矣才能體會到幸福?不然,幸福有標準,同樣也有階段。

以我王某人爲例。少年時,我的幸福是“得到”。我在貴州大山中成長,在那個時代,看不到未來的路,只有不斷地拼搏奮鬥,去大量掌握不同的技能來改變命運。

大學畢業後,我依舊是“衣無領,褲無襠,一個揹包闖天下”,我在那個時候就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有感覺的事情,並堅持做下去。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不斷有所收穫、不斷充實的幸福。

人到中年,我認爲生命是一種體驗,幸福是一種“感覺”。我想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多彩,想以有限的生命體驗無限的生活,但人生苦短,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不重複”。

晚年的時候,幸福於我就是“自由”。不仰人鼻息,不爲俗套所束縛,就如我曾經書寫過的對聯“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一樣。

再結合我爲望蜀書院建成所撰的對聯“三千年讀史盡是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這兩聯中的心境和故事,可以說是我這一生的寫照了。它們或許對你也會有所幫助。

人們總認爲,榮華富貴是人生至境,是成功的標準,所以要大富大貴。其實,富貴很樸素。

富就是“萬事不求人”。不求人必須做到三個獨立:財務獨立、人格獨立、靈魂獨立。三者是統一的。有的人富甲天下,如一個個首富,你能說他們的人格都是獨立的嗎?有的人空言人格獨立,但財務困頓,只能是孔乙已式的清高。

貴就是受人尊重。尊重是要不來的。不少人常把身外之物(或官或權)帶來的巴結當成該得的尊重,那其實只是鏡花水月。高山仰止,心嚮往之。靠什麼,靠操守德行,靠實力。如此樸素的常識,不少人,特別是靠身外之物而得志之人,往往到卸去禮服、洗淨鉛華之後才明白。但往往爲時已晚。

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不爲財富所累的人,沒有和過多都一樣。身心安泰,“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遺憾的是,很多人本末倒置,結果我們看到了多少人間鬧劇。

二、不同的人生目標,

造就不同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都想過好自己的一生。好的人生大致有三種:平順人生、傳奇人生、成功人生。

第一種人生,叫平順人生。一般人的追求不高,也就是希望能夠平平穩穩地過此一生,所以人們非常害怕兵荒馬亂,都希望躬逢盛世,平平安安地過小日子。這種平平穩穩的人生就是平順人生。

平順人生沒什麼不好,就怕有時風太急、浪太高。人的一生,就像築起一道堤壩,只要你的慾望不超過堤壩的高度,你就能收穫堤壩之內的安穩的幸福。怕只怕一夕之間,海嘯涌來,沖毀堤壩,一切皆無。

所以,還是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對未來能有基本的預期。

第二種人生,叫傳奇人生。什麼是傳奇人生?自己都想不到的人生才叫傳奇人生。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的40多年,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時代。我們這代人的命運也隨之起伏,誕生了無數的傳奇故事,尤其在商界,更是如此。

這些草根老闆出身卑微,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沒有優雅的談吐,也沒有瀟灑的舉止,但他們卻是中國八九億農民當中的龍中之龍、鳳中之鳳、精英中的精英。他們今天的成就,來自生存競爭。他們的發展軌跡暗合了生存競爭的哲學——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人們看到的僅僅是他們的出身,但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成功率遠遠低於科班出身者,可能只有科班出身者的十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但與低成功率相對應的高賠率,使成功的他們更具有傳奇色彩與生命力。

傳奇故事的另一面,正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第三種人生,就是成功人生。我認爲,所謂成功人生,第一,是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充分實現;第二,命運的繮繩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第三,自己的心靈是充實的、愉悅的。

擁有成功人生的人,不像有些人那樣在外人看來很光鮮,但實際上活得很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厭煩,可又不得不爲之。(有些人實際上已經患了憂鬱症,昨天看着還是好好的,突然就精神崩潰了。)

我認爲,在平順人生、傳奇人生和成功人生中,我們要儘量地保底,至少有一個平順人生;不刻意追求傳奇人生,因爲風險很大,而成功概率很小;儘量地爭取成功人生。

三、最好的朋友,

人品好,做事靠譜

談談我的交友原則,希望能對你有所補益。

1.第一類:可以交流的

第一類朋友,是可以交流的。交淺不言深,言深不交淺。可以交流有兩重含義,首先要值得交流,其次要能夠交流。

值得交流的前提很簡單,就是人品好。朋友一定要是好人,是熱心人,是走正路的人,能力是否出衆倒無所謂。

我給這樣的人取了個外號,叫作“無公害植物”,要說成就什麼偉業談不上,但是人很陽光,充滿正能量。我很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朋友。

有的時候,人們做一些事情可能會身不由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話。說真話在某些時候是危險的,小則不合羣,容易得罪別人,大則容易惹禍上身。

但是絕對不要說假話,不要說違心的話。現在這個社會上阿諛奉承的人不少,到處花花轎子人擡人,他們都認爲說恭維話不掏錢,光贏不虧,成本最低,所以越說越多。這也符合人避實就虛、趨利避害的特點,但犧牲了人品和格局。

能夠交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聊得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要是驢脣不對馬嘴,總是對牛彈琴,硬攪在一起也很辛苦,何必呢?朋友要是沒什麼共同話題,一般是很難長久交往下去的。

話不投機,自然就漸漸疏遠了。當然,能聊得來不是要求對方有多深刻睿智,只要他對生活充滿熱愛,並且尚有思考的衝動就足夠了。

還有一類人,可能是視野或格局所限吧,整天困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關注些雞毛蒜皮的瑣事,蝸牛角上爭天地,對於外界基本喪失了直覺。和這類人在一起,有時也要礙於面子寒暄兩句,着實讓我感覺很痛苦。

值得交流、能夠交流,這兩個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已經篩掉了90%的人。有的人立身不正、花言巧語,有的人則是渾渾噩噩、人云亦云,這樣的人還是不交爲妙。

2.第二類:可以合作的

通常來說,總會有人勸告你,朋友間輕易不要合作,因爲一旦涉及利益,友情往往會分崩離析,最終落得個友情和事業皆失的局面。似乎現實的教訓也大多如此。

但在我看來,朋友間不僅可以合作,而且這種合作一旦達成,遠比陌生人間的合作更有力量,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把握節奏。朋友間的合作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調試和選擇的過程。要由淺入深,慢慢把握對方的優勢和劣勢,相互磨合,而不能一步到位。

當然,在合作過程中要常懷善意,而不是斤斤計較。這個社會聰明人很多,但是一羣聰明人在一起往往做不成事情,一個比一個算得精,誰都不肯吃虧,只想着佔便宜,合作的基礎都難以具備。

相反,當你懷有足夠的善意,並且掌握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方法,你會發現,朋友間的合作很容易達成。

如果說合作的前提是善意,合作的方法是由淺入深,那麼在合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呢?

我認爲,就是“靠譜”。有人說靠譜是契約精神,有人說靠譜是尊重時間,也有人解釋爲有效反饋。要我說,其實很簡單,把事情交託給你,能讓別人睡得着,這就是靠譜。

我非常看中“靠譜”這個品質。做事情,小有小的靠譜,大有大的靠譜。

小到一個司機能不能準時、安全、平穩地把人送到目的地,中到一個嚮導能不能盡心盡職地安排好全程的考察,大到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能不能保質保量、按時按點地完成交付,都是檢驗人是否靠譜的表現。

只要是靠譜、在本職工作上能力過硬的朋友,都是可以合作的朋友。

3.第三類:可以託付的

第三類朋友,是可以託付的。這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有一兩個就是幸運。談戀愛講究託付終身,交朋友也一樣,因爲你託付的,很可能是身家性命。

同樣,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交友標準,不過,切記凡事過猶不及,一旦失去分寸感,模糊了邊界,再好的友情也會變成一場災難。

四、知識是一種力量,決定你未來有多大作爲

這些年來我能做點事,我把原因概括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端事,閱萬般人”。

知識是一個立體的結構。結合我這幾十年來對於知識的不斷學習和思考,我認爲知識可以分爲五個層次:信息、經驗、智慧、思想、理論。

這五個層次既逐層遞進,又相互貫通,就像五個臺階,不同的臺階對應着不同的格局和氣象。你站在什麼樣的臺階上,將決定你未來會有多大作爲。

1.信息

絕大多數人口中的知識僅僅停留在信息這個層次上,信息的多少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的開化程度。人們有時會說某個人是“土包子”,其實就是說這個人信息閉塞、孤陋寡聞。

在交通不方便的時候,很多身在農村的父老鄉親可能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在我生活的貴州大山裡,要是有人能走州逛縣,看過外面的世界,那就絕對屬於見過世面的人了。

是否掌握信息、掌握信息的多少、能否對信息進行初步處理,是衡量知識水平、區分現代人與矇昧人最基本的指標。

與前者相對的還有另一種人,他們大多滿肚子的信息,但最多也就相當於包工頭,磚瓦之類的建築材料隨身帶着一堆,但始終不會蓋房子,更不可能建成巍峨的建築,充其量只能算是“知道分子”。

構建巍峨的知識大廈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信息,但掌握信息終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閉塞和迂腐同樣不可取。

2.經驗

信息爆炸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一個人的存儲量終究有限,如果只是像兩腳書櫥一樣保管,即使有再大的書櫥,也存儲不了多少信息。

真正有本事的人善於去蕪存菁、去僞存真,善於提煉概括歸納,讓信息活起來,隨時能拿出來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經驗。

經驗來自生活的歷練,是撞了南牆知道回頭的自知能力,有些人雖然飽讀詩書,但終其一生,如果不能總結和積累經驗,終究會一無是處。

當然,總結經驗的人也有兩種。

一種是變得更爲油滑,去迎合、適應社會,甚至採取偷奸要滑的辦法做事;

另一種,恰恰相反,在經歷過這個過程以後,發現社會中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然後積極地改造它們,爲社會的進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選擇成爲哪一種,就和人的心性有關了。

另外,有的人看到別人跌倒,自己就能避過去,這就是典型的聰明人。有的人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也不失爲一條好漢。有的人呢,從哪裡爬起來又在哪裡跌倒,這就是人們說的“一根筋”,永遠在同樣的地方犯錯誤,永遠在犯同樣的錯誤。

經驗的積累和學歷高低沒有關係,只和一個人的悟性與靈性有關係。有很多農民並沒有讀過書,也沒見過多少世面,但是很有經驗,而且是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農諺,都是經驗,比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鄉間俚語也是經驗的一種體現。

同時,經驗既是知行合一的產物,又能推動我們更好地知行合一,把衆多信息變成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少走彎路,不重複。人生有限,但經驗能有效地拉長人生的長度,使人看到更多的風景。

3.智慧

經驗有對有錯,甚至有時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相違背,因爲經驗只能總結過去,而無法體現未來。只有把經驗昇華成智慧,我們才能做到鑑往知來。

智慧同經驗一樣,也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傳達室的老大爺和田間的農民,也會有自己的智慧。對知識階層來說,智慧更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之上的昇華,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厚積薄發、有所創新的關鍵。

4.思想

前面談的獲取信息、總結經驗和昇華智慧,其實都是爲形成思想做鋪墊。

不爲世故所淫,不爲利害所動,不爲他人言論所左右,冷靜看待和分析一切,獨立思考問題,所發表的意見對別人有啓發,這樣的人就能夠稱得上有思想的人了。

達到這個層次的人,可以用《論語》中的“君子不器”來形容,他們從醫可能成爲懸壺濟世的名醫,從商可能富甲一方,從事諮詢可能成爲頂尖的諮詢師。有思想的人尤其適合一些創新性的工作,因爲創新總是閃耀着思想的光芒。

5.理論

思想再上一個臺階,就成了理論。與思想的碎片化和快速迭代不同,一套完整的理論講究邏輯自洽、章法嚴謹、開闔有度,只有紮實地打好根基,理論才能夠自成體系。

理論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端事、閱萬般人的積累。現在有些人冒充理論家,故弄玄虛,他們能堅持多久,只有天知道。

知識有五個層次,相應地,人才也可以劃分爲五個層次:掌握信息的人能夠爲人所用,富有經驗的人能夠少走彎路,具有智慧的人能夠搶佔先機,獨具思想的人有可能成就一番大業,而那些極少數能夠創建理論的人則可能引導社會。

在這個很多人都焦慮的時代,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尤爲重要。我們要銘記,知識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修養。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王志綱;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