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寒門學子
王中林氣質儒雅,學識淵博,成就斐然。很多人以爲他應當生在富貴之家,書香門第,但王中林的出身,卻是一介貧民,家徒四壁。
1961年,王中林生於陝西,家中三代貧農,別說書香門第了,連識字的人都找不出。
王中林出生那陣子,正是自然災害期間,從在母親肚子裡,就營養不足,生出來瘦瘦小小,哭聲微弱的像小貓崽,父母差點以爲他活不了,但王中林還是奇蹟般的活了下來。
因爲家裡窮,吃不飽,王中林從小忍飢挨餓,面色蠟黃,體弱多病,以至於村裡很多人一見他就搖頭:"這個孩子將來怎麼辦呦!"
但是父母不願放棄,王中林始終很感激,在他小時候,父親做出了讓他上學的決定。那時候全家窮的要命,但父親還是問他:"你要不要上學?只要你願意上學,多窮我也供你。"王中林幾乎沒有考慮就選擇了上學,他喜歡讀書,喜歡學校,他也明白,唸書,也許是自己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就這樣,父母拼命勞作,東拼西湊,終於給他湊足了讀小學的學費,王中林帶着父母的期盼,進了鎮上的小學。他聰明,也肯吃苦,老師們都很喜歡他。
讀書的時候,他是班裡最窮的孩子,衣服是親戚家孩子穿剩下的,棉衣是拿父親的舊棉衣湊數。
作業本是王中林"收廢品"得來的,同學用完的作業本給他,別人用完正面他用反面,可以省下很大一筆開銷。
但是王中林很樂觀,從不因自己貧窮而自卑,在班裡和同學們相處融洽,人緣極好,更因爲優異的學習成績成爲全校崇拜的對象。
王中林後來經常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覺得那一段追逐夢想的時光雖然貧窮,但充滿着"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的快意瀟灑。
納米世界
1978年,王中林順利考入了大學,專業方向是物理,其實他本來想學的是雷達和計算機,但因爲各種陰差陽錯跑到了物理系。雖然是偶然的緣分,多年後王中林卻說:"學物理是我的最佳選擇。"
王中林有着極高的物理天分,在大學裡大放異彩,1982年,物理系有三個赴美留學的名額,王中林參加了選拔,本以爲穩操勝券,誰想到意外落選,原因是他的英語成績不達標,辦不下來出國手續。
這次挫折讓王中林深感可惜,但他並未消沉,他想,我難道還能被英語這點困難擋住嗎?於是王中林花了一年的時間惡補英語,終於獲得了去美國的機會。
到了美國的王中林在物理系如魚得水,吸引了一位導師的注意,將王中林收爲學生,王中林見了導師嚇了一跳,原來收下自己的導師是電子顯微學專家考利,一個平時出現在他課本上的大人物!
沒想到自己會得到考利的青睞,但考利卻看的出來,這個中國學生基礎紮實,想法奇特,是個物理學奇才。
在考利的實驗室裡,王中林開始研究電子顯微學,並且他對與顯微學相關的納米研究產生了興趣,"納米"是一個小到極致的長度計量單位,肉眼不可見,但在各種高科技生產技術應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航天飛機上,就存在很多納米材料。
納米背後的奧秘太多太廣,而且研究納米需要強大的學術條件支撐,所以納米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領域,不過王中林最喜歡的,就是挑戰未知的領域。
博士畢業後,王中林被劍橋聘用,他提交了關於納米材料技術的研究意願,結果卻被校方駁回,校方認爲納米技術不夠有價值,不值得浪費科研經費。
王中林反駁,如果不夠有價值,爲何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都在啃這塊硬骨頭?如果納米技術的研究深入,並且應用於生產,其中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說到底,校方是想賺快錢,不願意在這樣的慢功夫裡投入成本。
科學巨匠
在王中林的堅持下,研究得以繼續,但過程十分艱鉅,爲了應對龐雜的試驗,王中林日夜操勞,堅守在小小的實驗室裡,每天都睡眠不足。
白天對着浩如煙海的資料研究,晚上同時做三四個實驗,但是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三年時間,王中林發表了幾十篇研究論文,證明了自己的試驗價值,納米技術也在他的努力下,登上了新的臺階。
1999年,王中林和他的學生們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稱",可以精確地稱量出單個病毒分子的重量,這意味着人類對病毒的探索可以更進一步。"納米稱"成爲了可以載入史冊的重要生物學發明。
在美國做研究的同時,王中林始終沒有忘記祖國,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他每年都會抽出幾個月時間留在國內進行授課,爲祖國培養人才,更幫助祖國進行了許多重大科學研究。
王中林曾經真誠的說,當一個人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時,最有意義的舉動,就是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爲國家做貢獻,這是最能夠體現他個人價值的事情。
雖然已經功成名就,王中林卻從未放棄過對納米領域的探索,爲了開發新能源,王中林研發出了納米發電機,通過高分子材料之間相互摩擦產生電流,從而獲取電力。
這個設想是突破性的,如今,王中林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設想的正確性,下一步,就是將這個技術投入實踐。
如果我們可以大規模使用納米發電技術,我們就可以告別電池和充電器,進入全新的電力時代,甚至人類本身就可以成爲一個"發電機",從心跳、血流產生的分子摩擦中提取電流,爲人體提供能量。
因爲這個偉大的創舉,王中林在2019年榮獲"愛因斯坦科學獎",這是這一獎項第一次頒發給華人,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
如今王中林供職於中國科學院,研究中國海洋納米技術,未來,他必將帶領中國科學開拓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