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腸胃健檢...專家建議加作菌叢檢測 可評估13種疾病風險

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院區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林榮俊說,要養出好的腸道菌,最重要的是減少壓力。記者吳貞瑩/攝影

腸道健康和疾病、老化的關係,成爲新顯學,「糞便膠囊」已成爲新興療法。國內也因運出現「腸道健檢」,以基因定序來鑑別腸道細菌組成,作爲預防疾病的參考。不過在研究過數千人的腸道環境後,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院區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林榮俊說,要養出好的腸道菌,最重要的是減少壓力,「喜樂的心」不但是良藥,還能顯著改善腸道菌相。

許多研究證實,大腸及其中細菌好壞、菌相是否均衡,也影響其他器官。例如「腸腦軸」,腸腦軸是大腦和腸消化道器官間的橋樑,腸道菌羣也在其中產生貢獻或破壞;從出生前的腦部早期發育,到老年的神經疾病,還有情緒、心理健康,都有密切的關係。醫界也認爲,腸道與慢性病有深層連結,腸道菌羣失衡,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甚至導致骨質疏鬆、免疫疾病等。

林榮俊說,因爲高通量的長片段基因定序普及,他們嘗試以第三代基因定序平臺,可分析更長的DNA序列,對腸道細菌組成有更好的鑑別力,再加上北醫大有超過兩千例病人的腸道菌資料庫可供比對,已能提供更好的個別化的菌叢、腸道環境和代謝物的分析,進而評估13種疾病風險,得以開辦腸道健檢服務。目前可評估的潛在疾病,包括腸躁症、大腸息肉等多種腸道疾病,也可用以評估慢性腎病、肌少症及骨質流失或疏鬆等風險。

這幾年,許多人爲了腸胃道保健,會攝取含益生菌食物,或補充益生菌保健食品。但林榮俊說,從精準醫學上來看,亂槍打鳥式的補充益生菌是否有效,值得商榷;因爲每個人的體質和健康問題都不一樣。從之前死傷嚴重的餐廳食物中毒案例也可看出,即使吃下一模一樣含致病物質的食物,有些人致命,有些人卻毫無反應。

他們的研究也發現,常出國旅行的人比起較少出國的人,腸子裡確實會有更多的致病菌如沙門氏菌等,但多數人沒有任何症狀。這意味,如能維持良好的腸道環境,就算接觸致病菌,也不一定會發病。林俊榮說,這就像一個社會,如果好商家佔多數,即使有幾家壞商家,這個社會基本上還是安全可信賴的;如果好商家變更多,那壞商家就更難作怪。

所以,通過改善腸道菌羣生態的平衡,有望降低患上慢性疾病風險,這對於中老年特別重要。因爲年過五十後,隨着年齡增長,腸道菌羣更容易失衡,因此更需要通過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來維持腸道健康。

林榮俊強調,通過菌叢檢測可揭示身體內部的一些隱藏疾病,在亞健康人身上,這些疾病往往無法通過傳統檢測方法及時發現。但腸道健檢已可看出,腸道環境正在劣化,會有發生某些疾病的傾向。腸道菌的基因序列檢測,可當作一種早期健檢工具,因腸道問題可能先於其他疾病表現,因此透過檢測腸道健康,可提前調整生活作息和治療。

至於如何給自己養出一個好的腸道環境,他說,雖然目前還難確認,可依腸道菌叢表現,就能決定應補充哪種相應的益生菌種類,或益生菌賴以生存的益生質。建議儘量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

林俊榮說,過度運動恐怕傷害健康,觀察發現國手級選手,年紀輕輕體格極佳,但有腎病傾向,還有骨質流失,這和經驗法則看似相違。但進一步檢查,發現訓練過度導致,才使看似健壯的運動選手因橫紋肌溶解影響腎功能,也損及骨質。醫師建議該選手,反而應該增加休息。

有趣的是,林俊榮說,研究過幾千人的腸道資料後,他覺得影響腸道健康最大的因素是心理素質,如減少壓力、樂在工作的人,腸道就會明顯健康許多等。他着說,這個發現和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主張完全一致,即養生不僅僅是對身體的保養,更要注重精神上的修養。保持心境平和、節制情緒、順應自然,才能避免許多因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引起的疾病。這讓他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