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宮崎大地震 他山之石
灰犀牛終於來了!預期中的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終於在八月八日下午引爆,震央位於日本九州宮崎縣東邊外海,震源深度三十公里,地震規模七點一。日本氣象廳擔心這個強震是個初震,是一個新的強震週期的首發。日本人一直擔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一來就先聲奪人,後續還有更多「主震」,可能引發日本陸上的直下型地震,甚至富士山活火山大爆發。事實上,江戶時代(公元一七○七年)南海海槽的地震引發了富士山的「寶永大噴發」,火山口至今仍清晰可辨。
日本早在上個世紀七○年代已經確認南海海槽是一個大型地震多發區,科普教育與地震避難的演練深入人心,人人自危,甚至催生了「日本沉沒」的電影與動畫。
二十五年前我擔任「海洋鑽探計劃」的「科學導引與評估」委員時,曾多次參與論證日本申請主導後續國際海洋鑽探的科學目的,他們的主要訴求就是要建造一艘新型的海洋鑽探研究船「地球號」,在日本外海八千米深的海溝鑽到海牀下七公里深,目的在於直搗黃龍,研究該海域的大型逆衝斷層的孕震構造與機制。後來日本成功加入,與美國及歐盟共同主導二○○五年開始的新一輪「國際海洋鑽探計劃」,臺灣因繳不起鉅額會費,也就因此退出。二十年來,新建的「地球號」始終沒有離開日本週邊海域,因爲他們目標明確,也因爲日本經濟不振,沒有多餘的經費讓她遠航,只能「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二○○九年我們在臺灣大學建立了高解析度巖芯掃描實驗室,我指導的博士生現在已經成爲臺大海研所的助理教授。近五年來他曾經多次應邀到日本相關的科研機構協助,也參加了「地球號」在日本東部外海的鑽探,取回多管高品質巖芯,對於以往大地震所造成的海底「土石流」的年代、頻率與規模已經有初步的成果,也提供了日本政府「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作爲推斷未來地震發生的機率、週期與規模的基本資料。
根據二○二一年他們發佈的「長期評價」,南海海槽未來三十年間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機率會發生規模高達九點一的地震。
日本二十多年來的大投資是面對其地震巨災宿命的積極迎戰,是「無力之力」的沉着佈局。「地球號」除了是一個高科技的最新裝置,也是一個科技平臺,吸引全球頂級專家一同探究孕震機制,並解讀古地震的歷史,我的學生可謂「楚材晉用」,但在臺灣附近海域他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臺灣也是地震之鄉,今年四月的花蓮大地震似乎也開啓了一個新的地震週期?答案飄在風中!因爲臺灣東部外海並沒有像日本一般的深部鑽探,我們的科技部與國科會經常改組,舉棋不定,當今之計,似應考量如何爲臺灣地震未雨綢繆,趨吉避凶,東部外海、南海北坡、沖繩海槽都需要深部鑽探!
(作者爲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