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明天會更好而努力 那些年的客廳即工場
做爲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的王光華,在家中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小皮包工廠,既擁有自己的「事業」,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日期:1977/3/12.攝影:高鍵助.來源:聯合報
【推薦閱讀】 電到用時方恨少 729全臺大停電 桶裝和天然的民生必需品:瓦斯
由於1950年代「進口替代」政策逐漸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自1960年代開始,政府轉而採取「出口導向」政策,調整相關經貿法令吸引國外資本進入,並設立加工出口區以低廉的勞動力發展輕工業,促使臺灣產業結構轉型,帶動經濟快速成長。
1972年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謝東閔,在一次的主婦聯誼會中提出了「客廳就是工場」的口號,鼓勵婦女可利用家務外的零碎時間,進行簡單的手工藝生產以貼補家用,並提升出口產能。
這項倡議引起了廣大回響,許多婆婆媽媽們開始把各式原料及小型機具搬入客廳,認真地發展起所謂的「家庭副業」,不但使婦女的勞動參與提升,同時也成了許多中小企業的雛型。
如今臺灣的製造業不再仰賴密集的勞力,家庭代工的模式早已式微,但女性投入就業市場的比率也日漸增高,他們爲家庭付出的辛苦始終不變。
報時光獨家「特別日訂製書」,原貌重現70年曆史報紙,母親節限定版可客制50字祝福話語,送禮超前部署,準時送達你的心意!
點我追蹤更多有趣的懷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