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留守困境兒童點亮愛之光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簡稱“兩類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建設教育強國,須統籌兩類學校建設,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期,我們推出“一市一縣”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啓發。——編者

■本期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

“明廚亮竈”的食堂、24小時供應熱水的獨立衛浴、冷暖空調加持的宿舍……過去,這樣的學校條件對於農村孩子來講幾乎不敢想象,但在今天的淮安鄉村學校就變成了現實。

淮安市清江浦區大力改造寄宿制學校,爲鹽河中心學校改造食堂,新建足球場、拼裝式游泳池等。盱眙縣開展“眙校亦家”留守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爲每名留守困境兒童組成1個愛心家庭。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以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爲切入點,並將其納入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大力構建留守困境兒童關愛幫扶體系,充分保障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全力破解鄉村教育發展困境。

精準定位需求,讓校園變成家園

淮安市現有鄉村義務教育學生2.1萬餘人,首輪摸排中有寄宿制需求的學生1628名。爲了讓這些孩子享有更優質、更溫暖的教育,淮安大力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工程。

科學布點超前規劃。隨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淮安市農村學校數和在校生總數持續減少,同時產生留守困境兒童。教育部門重點對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在校生數和留守困境兒童數量及分佈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充分利用閒置校舍資源爲留守困境兒童提供寄宿制服務,大大降低了建設投入成本。

“一校一策”改造提升。各項目學校對照建設標準,“一校一策”制定改善提升方案,統籌做好學生宿舍、食堂、飲用水、廁所、浴室等基本生活設施的改造工作,保證共青團活動、少先隊活動、心理諮詢、衛生保健等必需的場地和設施條件。同時,對提供寄宿服務的學校實施封閉式管理,在校園門衛室、學生宿舍區值班室安裝一鍵報警裝置並與屬地公安機關聯網,加強校園消防安全管理。

經費保障校園建設。按照6倍標準撥付項目學校留守困境學生生均公用經費,用於改善寄宿學生伙食、添置生活物資、發放宿管人員工資等,保障學校良性發展。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工作開展情況較好並通過年終考覈的點位學校給予每校50萬元的獎補資金,並向工作開展質效好、羣衆滿意度高的縣區傾斜。學校有標準化、規範化的宿舍、教室、食堂、洗衣房和淋浴房。親情視頻通話室裡,一張張笑臉上洋溢着幸福。

內涵外延並重,從有教邁向優教

在提升鄉村學校硬件設施的同時,淮安市着力從育人體系、隊伍建設、教育生態、資助幫扶上,讓農村留守困境兒童與其他孩子一樣“學有優教”。

育人體系逐步完善。重點研發“周恩來崇高品質涵育時代新人”等系列課程,創設淮揚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課程體系;開展5大類27項研學實踐活動,建設精品研學線路9條、研學基地39個、研學點32個,做精農村留守困境兒童“行走課堂”。通過“每課講目標、每週講收穫、每月講成長”,將“四個自信”落實到學校育人體系中。

教師隊伍優先配備。通過名校優生招錄、鄉村定向師範生培養等途徑,優先提高鄉鎮教師配置;每年安排1000多名城區學校骨幹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帶動區域教學質量整體提升;通過“鄉村教師培育站”等活動開展鄉村教師培訓,組織特級教師、教學名師等到鄉村學校開設示範課及講座、論壇,使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

教育生態日益健康。開設閱讀、書法、繪畫、科技、舞蹈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滿足留守困境兒童的個性發展需求。構建“小課間+大課間+N”多彩活動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小課間以簡單易學項目爲主,多個有挑戰性的項目作爲補充,由學生自主選擇;大課間以集體舞、韻律操爲主,輔助課桌舞、手指操等項目,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綻放自信的光芒。淮安還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推進節日民俗、名人典故、淮海戲、漁鼓舞等進校園,組織留守困境兒童參觀學習,讓師生看到笑臉,聽到歌聲、笑聲、掌聲,構建“一臉三聲”和諧校園。

教育資助應助盡助。高位落實國家、省、市各項資助政策,針對不同類別提供差異化的精準服務,包括爲留守困境兒童免除住宿費、免費提供生活用品、伙食費按照實際費用減半收取、家庭特殊困難的孩子可享受費用全免。對節假日回家的學生,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配備校車;對家中無人照看的學生提供全託服務,學校安排教師在節假日爲學生輔導功課、組織活動、照顧生活。

家校協同育人,強體也要潤心

針對留守困境兒童長期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而可能出現的情感缺失、心理脆弱、行爲偏差等問題,淮安市創新推出“三進三提三知”一線工作法。去年12月以來,全市教育系統幹部和教師家訪學生30.1萬人次,其中留守學生4.9萬人次、單親學生1.28萬人次,及時瞭解掌握青少年思想、學習等狀況,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家長做好“第一責任人”。淮安市組織編寫了家庭教育簡明讀本《愛是溫暖的》和班主任簡明讀本《撥動心絃的聲音》,向全市中小學所有家長和班主任免費發放。淮安還打造留守困境兒童多元化親子溝通平臺,在學校內安排固定場所,以電話、微信、視頻等形式確保留守兒童每天都可以與家長取得聯繫,使家長能夠實時瞭解孩子的情況,增加親子互動頻率。

教師當好“第一吹哨人”。在淮安教育系統推行的“三進三提三知”工作法,即教師、幹部進課堂、進家庭、進重點場所,做到教育行政部門提崗位知職責、提問題知政策、提領域知前沿,學校班子成員和行政管理人員提教師知需求、提管理知規範、提問題知辦法,廣大教師提學生姓名知家庭情況、提日常表現知思想情況、提興趣交往知身心健康,加強各羣體之間的溝通聯繫。教師幹部主動與留守困境兒童一對一包聯,精準掌握他們的家庭情況、生活情況和思想狀況,及時發現解決留守困境兒童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心理教師做好“第一守護人”。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實現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全覆蓋。開展心理健康排查,做到心理健康“一人一檔”、關愛工作“一生一策”。學校校長、中層幹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主動包聯留守困境兒童,開展“傾聽一刻鐘”活動,暢通傾訴渠道。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教育局)

區域簡況

位於長三角北部的江蘇重要中心城市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20所,在校生89.55萬人。近年來,淮安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爲了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區、江蘇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獲評全國第五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8日第3版

作者:蔣留成 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