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倫紐瓦:創作者在科幻電影中擁有絕對的自由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提莫西·查拉梅、贊達亞·科爾曼等主演的科幻電影《沙丘2》正在熱映中。3月14日,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在北京與中國導演陳思誠以“造最真實的夢”爲主題進行對談。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與中國導演陳思誠對談。

《沙丘》原著小說是首部同時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的經典科幻史詩。在丹尼斯·維倫紐瓦之前,大衛·林奇、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等知名導演都曾嘗試將其影視化,但拍攝計劃大多夭折。僅有大衛·林奇在1984年推出過電影版本的《沙丘》,但該片票房和口碑紛紛折戟,林奇也將其視爲一個污點。

對於在銀幕上呈現這樣一部作品,維倫紐瓦認爲最困難的是劇本改編,尤其是《沙丘2》整個項目的開發時間緊張,劇本的創作更加不容有失。維倫紐瓦版本的《沙丘》也成爲這部科幻著作最爲成功影視化改編。《沙丘1》於2021年9月在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全球累計票房6.91億美元,曾獲得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等6個獎項。《沙丘2》全球上映後,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豆瓣評分上升至8.3分。

《沙丘》的故事發生於未來,人工智能和電腦並沒有出現在這個星際航行和飛行器製造技術發展成熟的時代,星際部落之間的對壘呈現出冷兵器時代的原始感。對此,維倫紐瓦解釋道:“《沙丘》討論的重點不是科技,而是人類的精神、人類的文明。人類命運是電影敘事的主體。”維倫紐瓦對於科技產品的留白,不僅讓科幻故事聚焦於人類本身,也讓電影呈現的畫面貼近當代人的生活經驗。

電影如臨其境的畫面質感,還來源於維倫紐瓦對“實景拍攝”的推崇:“之所以有這種滿臉滿嘴都是沙子的感覺,主要是因爲真的在沙漠當中拍了好幾個月。我儘可能在真實的場景裡拍攝,演員在現場能夠感受到實物這個對於整個電影真實質感的傳遞很有幫助。”拍攝技法則是塑造真實感的另一方面:“拍攝時儘可能把鏡頭拖慢一些,很多鏡頭是主人公的第一視角,以他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以他的視角來觀察。”

電影《沙丘2》劇照

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少數同時獲得好萊塢商業電影體系以及關注文藝片的國際知名影展認可的導演。2015年,其執導的《邊境殺手》上映,獲得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少有被關注文藝片的戛納電影節認可的好萊塢商業電影。在《沙丘》之前,維倫紐瓦也曾執導科幻電影《降臨》並因此入圍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維倫紐瓦將科幻電影視爲“一種詩意的希望”,在他看來,科幻電影爲創作引入更多可能,創作者在科幻電影中擁有絕對的自由:“把自己如何置身於未來,去思考在未來的可能性,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體驗。”陳思誠也將科幻與自由聯繫在一起,他認爲過去和現在都是有章可循的已知時態,只有未來這個時態可以讓創作者擺脫既有規則和美學理念,因此科幻片更能承載人類的想象力,能夠讓導演更好的呈現個人美學風格和哲學思考。

在電影《沙丘2》中,維倫紐瓦構建了廣袤、簡潔的厄拉科斯星球,以及龐大的沙蟲、飛船。自《降臨》開始,維倫紐瓦多次在電影中使用巨大沉默物來凸顯世界的宏大以及人類的渺小。談及喜好巨大沉默物的原因,維倫紐瓦回憶道,他從小生活的村莊對岸矗立着巨大的核電站,在他看來,這些沉默的龐然大物充滿神秘感和力量感,於是維倫紐瓦在電影中放大了個人的生命體驗。

科幻作品也是電影技術工業化程度的集中展現,但維倫紐瓦和陳思誠都認爲需要警惕技術對電影本體可能造成的傷害。而兩人也都認爲,電影院的觀影體驗以及附帶的社交屬性無法被VR等技術替代,未來需要更多能夠提供更好觀影體驗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