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亂了那麼久,到了隋突然就變得無比強盛?

最近在某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話題:爲什麼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亂了那麼久,到了隋突然就變得無比強盛?

網友評論區

漢末是中原文明的第一次大危機,古老的制度和信念都遭到了質疑和崩解,最終以民族融合,胡人漢化,重建軍事基礎的方式解決。隨後唐朝,中原文化向四周擴散,帶來的卻是周邊民族的本土化改造,終於在五代時期,東北方向的少數民族崛起,影響了之後整個歷史走向,兩宋的衰弱是更深層次的危機,意味着周邊民族的組織能力治理能力和文化能力都足夠維持國家運轉。中華自秦漢肇始,地方士族以儒學爲敲門磚和奠基石與一姓王族確立了帝國政治的底色,或許可以認爲唐宋以後科舉制解決了門閥豪族對高層官員的壟斷,即士族對高層政治的影響漸小,但直至近代郡縣以下地方仍以宗族家長實施管理.所以國家管理的現代化發展越強,社會管理越精細則地方士族的影響力越小,至現代則近乎爲無。從西晉以後,中國似乎就開始進入軍事鮮卑化、政治漢化的時代,中間雖有變種反覆,但總體一直到了清朝。所以爲什麼兩漢很難得呢,因爲純粹漢化的時間也就這個時期,雖然漢民族的最終形成是到元以後了。

教科書上明確寫了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東西魏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而南邊的劉裕篡晉之後先後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朝代。教科書:黃巾起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西晉統一-八王之亂-五胡內遷-衣冠南渡-東晉建立-王馬天下-淝水之戰-劉裕建宋江南開發-北魏改革-北魏分裂-楊堅篡位-隋朝統一。

所以趙大重文抑武在當時可再正常不過了,論誰經歷了殘唐五代十國武人亂政,大一統後必定會打壓武人的,就是後繼者不知道調整。

英國哪怕在農業時代,農業生產率也一直是比較高的,但是維持這種局面的代價就是,羊吃人維持了幾百年,寧肯生產有利可圖的羊毛也不生產糧食,當他們擁有殖民地的時候,把這一套也用在了殖民地身上,摧毀殖民地的紡織業,讓孟加拉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人口,一次餓死愛爾蘭七分之一人口。所以你看,殘酷競爭背景下,才能讓沒有價值的自然消失嘛。好傢伙,具裝騎兵的崛起並不僅僅是因爲民族碰撞,本質上是戰場的變化,同時期的東羅馬和薩珊也開始使用具裝重騎兵,一旦在補給充足的地區作戰,騎兵會自然崛起,先漢和匈奴在草原作戰時也縱使有無法使用重騎兵,後來唐明與突厥蒙古的戰爭主力也是能長途奔襲的輕騎兵。在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下,這些胡人成爲了司馬氏諸王所徵召的僕從兵。起初,他們或許只是作爲輔助力量存在,然而隨着局勢的演變,漢人的軍隊由於陷入了無休止的自相殘殺,兵力在這種內耗中逐漸枯竭。趁此機會,這些胡人的勢力得以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爲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別提什麼輸血論,太滑稽。南北朝此消彼長,本就是基於實力,北朝一旦得到統一和穩定,憑藉戶口數,國力就會遠超南朝,這和胡漢有什麼關係。唯一的關係就是如果是胡人建立的政權,如果爭取不了漢人豪強的支持,那就穩定不了。而隋朝正是撥亂反正之後,徹底解決了內外的胡漢矛盾,南陳才傳檄而定。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

感謝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