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也會「不酸了」?用「這款藥」需注意 恐得腸胃炎

胃酸竟也會不酸?

文/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特殊藥品調劑組組長 吳淑英

L君在去年十月,因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接受了標準的藥物治療,這包括抗生素的根除療法及之後持續服用3個月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簡稱PPI,爲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治療結果符合衆人期待!不過,L君提及在藥物治療期間因胃酸減少,造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短短几個月就瘦了數公斤;此外,今年上半年亦經常耳聞L君有腸胃炎、腹瀉不適的狀況,現回想起,這或許並不湊巧,很可能也與抑制胃酸分泌的用藥有關。

▲若曾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用藥,很有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胃酸的生理功能,除有助於蛋白質的消化,並促進鈣、鐵及維他命B12的吸收外,還可抑制細菌生長及預防腸道感染等。鹽酸是胃酸的主要成份,通常成人胃內pH值約維持在1.4左右,但爲消化性潰瘍之考量,藉由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提升pH值到4以上,實有其必要性。PPI類藥物如esomeprazole、lansoprazole、pantoprazole等,爲臨牀常用的胃酸抑制劑,基於它可使胃內pH值在1天當中至少有2/3的時間,維持在4到6之間,故能在根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及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衆常忽略副作用包含易感染細菌性病毒性腸胃炎。(圖/達志/示意圖)

爲治療胃酸相關的潰瘍性疾病,從外科手術進展到內科的藥物控制,這條路人類走了將近一世紀!只是當藉由提升胃內pH值以達到治癒疾病之同時,勢必也將犧牲「胃酸存在」的生理功能,因此,出現消化不良與食慾不振,自然是可預期的藥物副作用,至於易感染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一事,則很可能被輕忽。

正常胃酸的環境中,無論細菌或病毒都難以生存。以常見的腸炎致病菌沙門式桿菌」爲例,當pH值小於3時,顯微鏡下不見細菌蹤影,而pH值大於4時,細菌存活數量大幅增加;臨牀研究也證實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會提升感染沙門式桿菌胃腸炎發生率,其相對危險性常人的4.2-8.3倍。

又臺灣冬末春初流行的輪狀病毒腸炎,其主角「輪狀病毒」在pH值爲2時, 短短1分鐘內就可使其活性盡失,隨着pH值上升到3,失去活性的時間也跟着延長到7.5-100分鐘,到pH值爲4時,病毒活性甚至可維持超過24小時;現實生活中,約60-90%的人類輪狀病毒疾病發生在小於3歲的嬰幼兒,很可能正是與胃內pH值較高相關(已知嬰兒胃pH值約3.2)。

▲如果有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要避免吃生魚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衆所周知,「藥」是兼具正、反作用雙面刃!充分認識自己的用藥,纔有可能將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降至最低。針對質子幫浦抑制劑可能增加感染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之風險,凡長期服用此類藥者,建議當更注重飲食衛生、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未經滅菌處理的鮮奶),並落實良好衛生習慣

這裡悶、那裡痛,親友說吃這個藥卡有效?看病領藥怎麼吃老霧煞煞?用藥治病、要命可能只在一線之間,可不能一知半解!《ETtoday健康雲》開闢新專欄藥師站臺」,歡迎來信提出你的用藥難題,我們將請專業藥師來解答你的疑惑,幫你顧健康!信箱:lifenews@ettoday.net◎鎖定每日刊文,看看專家怎麼解開難題!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