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助商品走進市場 文博會流於形式
本屆文博會號稱「史上最大規模、展館數歷屆最多」,業者卻指出未能與市場接軌。(文化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甫落幕的臺灣文博會,雖號稱「史上最大規模、展館數歷屆最多」,花大錢打造的文博會卻讓文創業者感慨,展會定位與臺灣設計展日益相近,只是讓爲數衆多的小型、微型文創業者漂漂亮亮參展,然而真正應該紮根的政策數十年來卻未見長足進展。
文博會雖以推動臺灣文創產業走向國際而舉辦,多年來規模愈來愈大,但有多少文創廠商因此而走出去?藝拓國際執行長曾國源直言,不論文博會或設計展,乃至師項圓夢計劃,雖支持小型、微型文創業者參展,但更核心問題在於每年一堆設計系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大家一窩蜂自己做品牌,但對生產策略、包裝、材料乃至稅率、法規都是一知半解,每年漂漂亮亮去參展,但實際要問的是每年開了多少?又關了多少?」
曾國源舉例,新加坡向來尊崇金融發展,追求KPI,但文創產業發展上也立下明確指標,先看每年的設計師就職率是否提升,再要求每年設計產值成長百分比。再以大陸爲例,城市觀光和設計產業的結合十分緊密,文化和旅遊結合爲文旅部,由文旅部主導產業的定位和發展;反觀臺灣,管轄觀光產業的還只是交通部下的觀光署層級。
曾國源認爲,解決之道在於真正走進市場,如新加坡的買手店就樂於和臺灣業者合作,替臺灣業者設定好一季的主題,整合商品和解決運輸問題,讓商品能進入市場測試;又如香港12間誠品推出臺灣設計品專區,由店家負責銷售省下參展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是能務實將商品推展出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