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延遲退休改革 堅持自願、彈性原則不搞“一刀切”

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並對外發布。此次延遲退休有哪些要點?人民網記者採訪權威專家進行解讀。

適應時代需要,破解發展瓶頸

根據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週歲延遲到63週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週歲、55週歲,分別延遲到55週歲、58週歲。

我國法定退休年齡已實施70多年,爲何進行調整?

人社部部長王曉萍在新聞發佈會上列舉一組數字:2023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2.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21.1%;65歲以上人口超過2.17億人,佔比15.4%,老齡化趨勢明顯。

在此基礎上,王曉萍表示,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一是有助於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二是有助於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三是有助於滿足勞動者工作生活安排的多樣化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政策制度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退休制度要和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程度相適應,因此需要對包括法定退休年齡等在內的相關制度進行改革。”

“通過延遲退休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更好延長人口紅利,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趙忠表示,“同時,隨着我國勞動羣體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延遲退休可以使部分勞動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更多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將教育成就轉化爲人才紅利。”

改革堅持自願、彈性,不搞“一刀切”

決定指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的原則。

具體而言,決定明確職工達到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低於原法定退休年齡。

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可以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

“自願原則表明在延遲退休年齡上不搞‘一刀切’、不搞強制性延遲退休,把延遲退休的自主決定權交給了個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指出,“同時,尊重勞動者的個體差異,允許勞動者根據自身能力、健康狀況、家庭狀況及職業規劃等因素,自主決定是否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改革將通過逐年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延遲到目標退休年齡,確保改革平穩落地。”原新表示。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托育業務

決定提出,國家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後,如何更好地做好養老服務?

對此,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提出三方面要點:一是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總體安排;二是做好養老服務兜底保障;三是擴大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利、可及的養老服務。依託社區積極提供居家上門服務,在助餐、助醫、社會參與、失能照護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給。要優化養老機構功能結構,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唐承沛指出。

“要完善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持續支持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和建設家庭養老牀位。”趙忠指出,“加快健全養老服務網絡,構建普惠可及、覆蓋城鄉、持續發展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織密織牢養老服務兜底保障安全網。”(宋子節、肖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