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巴黎將殯儀館改造藝術中心:曾經的殯葬建築空間 能否融入城市生活再利用?

歷史建築再利用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建築風潮之一,在環保及歷史文化保存的考量之下,越來越多地方的歷史建築被保留,並且重新再利用,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同時也爲老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

例如倫敦的老舊發電廠被改造成時髦的商場,紐約的舊高架鐵道被改成最受歡迎的帶狀公園,馬斯垂剋的老教堂則被改成旅館或書店,京都的廢棄小學校被改成高級飯店,伊斯坦堡的老發電廠竟然成爲大學校園,而奈良的監獄也被改造成星野集團的豪華飯店。

不管是工廠、倉庫,或是軍用碉堡,發電廠,教堂、寺廟等,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可以被再利用,但是卻有兩種建築是無法被再利用的,其中一個就是核電廠,因爲其中隱含着某種看不見得惡靈,是我們人類至今仍然沒有技術能力,可以解決的輻射污染問題;另一種無法再利用的建築則是殯葬空間,因爲殯儀館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某種靈界惡魔的附着存在空間,即便是進行完驅魔儀式,仍然無法消除人們對這類空間的恐懼。

臺北第一殯儀館被認爲是「北市最大嫌惡設施」,最近終於決定拆除,但是拆除後該作爲什麼用途?是蓋豪宅呢?抑或是商場、公園,社福單位?成爲大家討論的焦點,似乎大家對於這個長久以來與死亡有關的建築空間,總是充滿無法消除的恐懼。即便是拆除改建都已經很多人害怕了,更不要說是保留建築再利用了。

西方人似乎比較不信邪,巴黎104藝術中心的前身就是市區最大的殯葬空間,104藝術中心的建築主體於1873年建成,從1905年起就開始殯葬業務直到1997年。業務鼎盛的時期,每年有高達二萬七千輛次的靈車駛出,一千四百多個人在此工作,殯葬相關產業如靈柩、雕刻、喪服制作等都在此設立,有點類似臺北市民權東路行天宮附近的第一殯儀館。

不過2001年起巴黎市政府開始着手改造這座廢棄的殯葬特區,請來擅長於古蹟翻新案的十一月建築師事務所(Atelier Novembre)全新規畫將104打造成一個與社區結合的文化中心,讓這個原本令人害怕的暗黑建築,搖身一變,成爲藝術家盡情舞動、抒發夢想的空間。不僅有書店、餐廳,也有大型表演空間、展示空間,讓人絲毫感受不到死亡與惡靈的陰影。

有趣的是,104創意藝術中心前方廣場,竟然擺設了由藝術家Nikki所設計,一顆巨大閃亮又繽紛的骷髏頭,似乎宣告着死亡的必然與生命的歡愉。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雖然亟欲逃避死亡,卻終究無法免於死亡」。

巴黎104創意藝術中心前方廣場,擺設了由藝術家Nikki所設計,一顆巨大閃亮又繽紛的骷髏頭。圖╱李清志提供

巴黎人竟然可以將殯儀館改造成藝術中心,這樣的事臺灣人應該完全無法接受吧?不過殯儀館重新再利用作爲藝術中心之後,附近的房地產果然馬上漲價,可以預知的是,第一殯儀館的拆除,也將爲民權東路附近地段的房地產,帶來新一波的漲幅。

過去我們總是將殯葬設施,放置在都市的邊緣地帶,明顯區分活人與死人的空間,但是隨着城市的發展擴大,原本是邊緣地區的殯葬空間,反而變成城市的蛋黃區。以臺北市爲例,西門町紅樓附近原本就是墓園,日治時期開發西門町,纔將墓園改建成紅樓;而南京東路、林森北路旁的康樂公園、林森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墓地,戰後則成爲違章建築的密集區,後來才改建成爲公園。

或許我們應該開始改變過去的觀念,不要再努力區分活人與死人的空間,而是讓這些空間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就像巴黎市區的墓園,成爲觀光的景點;或是像東京市區的櫻花靈園,成爲人們賞櫻休閒的綠地公園。這些死亡的空間存在於城市之中,也可以提醒終日忙碌或醉生夢死的人,「人生是有限的,必須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