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人類友誼、進步與和平的偉大力量

(原標題: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人類友誼、進步與和平的偉大力量)

作者:邵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

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重申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做文明互鑑的推動者。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化文明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鑑,將爲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我們應該認識到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幾千年的文明史宛如一幅宏偉的畫卷,從人類最初的分散隔絕,到最終的交往融合,歷經滄桑,波瀾壯闊。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接觸與交往不僅推動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互動與合作,更創造了奼紫嫣紅的文明,編織出五彩斑斕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既是歷史進步的動力,也是世界和平的紐帶,爲全球文明注入強大動能,推動人類社會穩步朝着建設共同體、實現共同繁榮的偉大目標不斷邁進。

文明交流互鑑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文明的交流與互鑑拉近了不同文明間的距離,增進了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情感認同,築牢了合作共贏的社會基礎。通過這種交流與互鑑,世界各國在差異中求同、在碰撞中共生,推動了相互理解與共同發展。歷史上,文明交流播撒友誼種子的光輝例證不勝枚舉。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嶄新篇章。他的航程遍及東南亞,遠至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自1405年起,鄭和船隊秉承“仁和爲先、寬容開闊、以義統利、太平共享”的精神,遍訪亞非30餘國和地區,開展和平外交、平等貿易與文化交流,深化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相互理解與友誼,贏得了廣泛的尊敬與認同。史料記載,明成祖時期,相關國家使節共318次訪華,蘇祿、渤泥、古麻剌朗、滿剌加等國國王更是親自率團前來。在航行過程中,鄭和始終尊重沿途各國的風俗,向當地傳授中國的禮儀、天文曆法、度量衡制、農業技術及航海造船等技藝,幫助他們改良農業、建造堅固房屋,協助弱國抵禦外來侵略,清除海盜,保障商船和漁民的安全。鄭和因此深得各國人民的敬愛與崇敬,數百年來,沿途國家通過以鄭和命名地名、港口,或建廟立壇等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見證了中國與亞非各國深厚的友誼與合作歷史。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儘管每個國家、民族、地區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文明,但由於地理、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各文明始終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文明的交流與互鑑是打破這種侷限的關鍵,它爲不同文明提供了共享成果、啓迪智慧、創新觀念的契機,提升了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明清之際的中西文明交流正是這一偉大進程的生動寫照。在這段歷史中,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等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而中國的儒學等思想也進入歐洲,受到了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深刻影響了中西方歷史的進程。徐光啓與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推動了中國數學研究的新方向,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和艾儒略的《職方外紀》更新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明清實學思潮的迅速發展也與西學的傳播息息相關。與此同時,中國的哲學與歷史,尤其是理性與道德觀念,對歐洲啓蒙運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伏爾泰將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理想作爲批判歐洲神權統治與君主專制的有力武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更是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入自由條款,豐富了西方對“自由”的理解,展現了文明交流的深遠魅力與互鑑成果。

文明交流互鑑是維繫世界和平的紐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銘刻着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文明之間的差異與分歧往往容易滋生隔閡與誤解,進而引發歧視與敵對,甚至可能導致暴力衝突。而文明的交流與互鑑恰恰能增進彼此的理解與認同,喚起人類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的意識,從而減少偏見,化解衝突,爲世界和平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要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中華文化自古倡導的“和爲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止戈爲武”“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理念,早已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平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還通過中外文明的交流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深入人心,並在文化層面促進了區域性和平,爲東亞、東南亞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奠定了思想基礎。例如,14世紀的朝鮮李朝尊奉朱子學爲正統思想,15世紀的越南黎朝獨尊程朱理學,17世紀的日本德川幕府奉朱子學爲官學。因此,從14世紀起,除局部小規模衝突外,東亞各國大體維持了長達600年的和平,成爲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鑑促進和平發展的生動典範。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已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前所未有、浩浩蕩蕩,展示出強大的時代氣勢。縱觀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已然成爲時代主旋律、人心所向,決定了人類未來的輝煌與光明。然而,強權政治、霸凌行徑、零和博弈依舊在某些地區橫行,恃強凌弱、巧取豪奪深重危害着世界和平。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加劇,全球局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世界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路在何方,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運,取決於各國人民的選擇。

中國作爲世界文明的重要承載體,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推動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與包容性,倡導共同發展、互利共贏。我們將攜手世界各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世界和平與繁榮貢獻智慧與力量。在這個多元共生、融合互鑑的時代,文明交流互鑑必將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力量,點亮未來征途,照亮全人類的光輝前景。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21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