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的晚餐、大人的懷抱 「補習班」變明亮燈塔

「國盛叔叔」是孩子們信任的靠山,他返鄉創辦抱抱熊學堂,就是希望提供溫暖陪伴,打破弱勢家庭惡性循環。 (謝佩穎攝)

【文/林以璇;圖片/謝佩穎攝】

像是城市裡的補習班、安親班,在偏鄉卻是燈塔,而且免費。返鄉開辦學堂的國盛叔叔與社區志工,讓無人照顧的孩子不再遊蕩,有了溫飽與陪伴,纔有機會跳脫階級複製,打開未來想像。

每天傍晚,花蓮富里鄉東里國小的孩子們會聚在足球場上練球。球隊中有一對胡姓姊妹,姊姊已經12歲,身高卻不足140公分,完全不像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少女。

她們的母親長期酗酒,父親的工時不穩定,家中不僅沒有食物、熱水,有時爲了照顧最小的弟弟,小姊妹甚至不能來上學。

直到抱抱熊學堂創辦人李國盛介入以後,才確保她們每天溫飽。

李國盛。 (謝佩穎攝)

每天練完球,姊妹會跟着其他10幾個孩子一起到抱抱熊的東里小學堂,先吃晚餐、寫完作業後,跟朋友們一起讀繪本、畫畫,直到晚上8點由家長或是老師送回家。

這些參加免費學堂的孩子,大多來自弱勢家庭。

抱抱熊學堂創立於2016年,現在已經有花蓮東里、富里、崇德、羅山和臺東池上等5個據點,總計每天晚上有60多個孩子來寫作業。

【小檔案】抱抱熊學堂

主要人物—創辦人李國盛

成立—2016年

暖心改變—讓家庭失能的偏鄉兒童,放學不再四處遊蕩

創新教學—

1.鄰里互助,爲失能家庭兒童提供晚餐與課輔

2.舉辦各項職業介紹和藝文表演,擴展視野

《天下》採訪當晚,突發芮氏規模5.8的地震,震央正在富里。

位處2樓的富里小學堂裡,長髮消瘦的11歲女孩婷婷,嚇得蹲在桌底下大哭。

因爲媽媽的工作是超商大夜班,自從最親近的外公過世,不去小學堂的日子裡,婷婷的夜晚只有抖音與玩偶作伴。

去年918大地震,富里鄉倒了幾棟房子,從此婷婷遇到地震就會哭。

「這樣的孩子,你不去接住他們,他們怎麼辦?」李國盛嘆道。

學堂的孩子們有時會叫他國盛叔叔,更多的是各種希望吸引他注意的惡作劇綽號,但在最害怕的時候,高大的李國盛是他們最信任的靠山。

這天,也是直到他蹲在一旁安慰,婷婷才願意抹着眼淚從桌底爬出來。

失能的偏鄉,弱勢的循環

無論是東里國小的小姊妹,還是富里國小的婷婷,都不是個案。

花蓮南部的高齡化與人口流失問題嚴重,家庭失能,即使孩子沒有染上惡習,仍難以跳脫社經地位的輪迴。

如果對學習沒興趣,往往國中畢業就開始打工,早早步入婚姻。接着因學歷不足,只能從事低薪高風險職業,子女交給父母撫養,甚至無人照顧,造成惡性循環。

「他們沒有作奸犯科,但不知道爲什麼,就是一步步把路走死了,」故鄉的衰敗,李國盛看在眼裡。

他認爲,關鍵仍然是教育。

(謝佩穎攝)

2016年,在臺北從事媒體業的李國盛,決定回到故鄉開辦小學堂,透過學校找出家庭失能的孩子,爲他們提供課後去處。

表面上,小學堂與城市裡的補習班無異。

但其實光是明亮的學堂、熱騰騰的晚餐,以及隨時能仰賴的大人,這股安定就足以成爲孩子心中的燈塔。

原本只能獨自在家、甚至四處遊蕩的孩子,放學後有了明確的方向。

家長加入,組成更大保護網

目前五所小學堂,有的設立在社區鄰里空間,有的設立在教堂教室,由志工與有能力的家長擔任學堂老師,主要任務是陪伴及課業輔導。

從福建嫁到臺灣的李妹妹(本名),因爲認同李國盛的想法,不僅帶着孩子到小學堂一同學習,還輔導其他學生。

曾有兩個孩子跟不上學校的進度,但是因爲喜歡李妹妹,願意跟着她把數學作業寫完,「至少我是他們學習的動力,就不會那麼快放棄,」她說。

由於偏鄉的教師流動率高,老師對學生的熟悉程度,甚至不如由家長們組織的小學堂。

像是有孩子在學校廁所惡意搞破壞,透過小學堂才瞭解是家庭失和;也有孩子到超商偷竊,因爲店員是小學堂的志工家長,告知學堂與老師,進一步輔導學生。

「我最擔心晚上接到他(李國盛)的電話,」富里國小校長劉康正笑道,「那一定是有孩子出狀況了。」

小學堂就像一個網,接住每個可能墜落的孩子。

小學堂如同一座燈塔,孩子們下課後有地方寫作業、有大人能問問題,就不會太快放棄接受教育。 (謝佩穎攝)

提供陪伴之餘,還要幫孩子擴展視野。

超級職業介紹所,看到世界

小學堂舉辦了大受歡迎的「超級職業介紹所」,這個線上課程在疫情期間推出,李國盛發動人脈,找來考古學家、導演、養蜂人、經濟學家等,希望讓孩子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疫情結束後,職業介紹所更化爲實體的「戶外教學」,一位參加過考古課程的孩子,已經能向《天下》記者侃侃而談田中陶片的由來。各種職業的介紹,讓孩子們對於自己的未來有更多想像。

這些活動不只小學堂的孩子能參加,也開放給一般在地學生報名。自此,小學堂不再是弱勢孩子的專屬標籤,而成爲所有孩子與家長歡迎的活動。

(謝佩穎攝)

今年,抱抱熊學堂有了新的里程碑。

5月成立的池上小學堂,是抱抱熊在臺東縣的第一站,也是首個由地方家長主動發起的小學堂。

負責人曾嘉惠的先生目睹同事突發心肌梗塞,3個不足10歲的兒女頓失依靠。看到同事的太太必須忙於生計,孩子們無人照顧,讓夫妻倆決定藉抱抱熊的經驗分享,推動池上的小學堂。

「只要他們需要,我可以給很多抱抱,」曾嘉惠說,幾個月下來,有孩子漸漸改掉罵髒話,得意地跟她說,「老師說我竟然把作業寫完,很棒!」

小學堂放學後,大人們會留下來與村長、神父甚至社區的社工師一起開會討論,像是如何爲晚餐募款,或是哪個孩子需要特別協助。

(謝佩穎攝)

「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挖坑把愈多人拖下水愈好,」李國盛開玩笑後解釋,如果只有少數人做慈善,很容易中斷,但是當社區共同努力時,就能走得長久。

「小學堂只是個開始,鄰里能夠關心合作,爲共同目標努力,偏鄉纔有機會愈來愈好,」他說。

【延伸閱讀】

學力退步像看恐怖片!後段班學生大增,專家憂「還沒出社會就在等待失敗」

人人都有私人飛機?曼哈頓貴族學校的生存之道讓人瞠目結舌

有老師不進修、不退休、不害羞 臺灣師培變「失陪」,課程學分停在15年前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85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