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謹慎”:三年虧掉162億元后,2024年養豬增速或放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週期行業產品價格隨行就市,可供企業自身發揮的空間較爲有限。去年豬價長期低於養殖成本的環境裡,養殖企業虧損成爲必然。

2月27日晚間,溫氏股份發佈業績快報,當期公司淨利潤爲-63.29億元,同比下降219.66%,扣非後淨利潤、降幅與之基本相當。

如果從2021年豬價下跌週期算起,該公司近三年扣非後淨利潤已經累計虧損162億元。

即便如此,溫氏股份依舊是頭部養殖類上市公司中,經營相對穩健的企業之一。

過去兩年,受到行業景氣度變化等多重因素,*ST正邦、傲農生物相繼爆發債務危機,而溫氏股份去年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低於行業平均值,到年末負債率也只是小幅提升1個百分點至61.3%,整體與最具競爭力的牧原股份相當。

從資本開支情況來看,2023年公司固定資產投資爲37億元,今年預計保持40-50億元之間,不會大幅增長。

“當前行業生豬存欄依然處於高位,消費未見明顯利好,公司總體對豬價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公司近期接受調研時指出,若2024年畜禽價格持續低迷,公司會以企業安全爲首要考量因素,放緩產量增速。

豬價反彈還不明朗的背景下,謹慎經營、保證現金流的安全以度過低迷週期,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出欄增速預計明顯下降

與其他頭部公司相比,溫氏股份業務佈局兼顧生豬、禽類兩大板塊。

“雞業實現微利,其他業務如養鴨、動保、投資、農牧設備等相關和配套業務合計盈利超5億元……”溫氏股份稱。

不過,雞業等方面的盈利,不足以對衝掉生豬業務的虧損。

在上述總計63億元的虧損當中,溫氏股份生豬業務虧損金額便高達55-58億元,成爲上市公司虧損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關鍵在於,豬價低迷所帶來的長期成本倒掛。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溫氏股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爲16.3元/公斤,全年拉平後綜合成本爲16.6-16.8元/公斤。

比較公司披露的各個月度銷售數據,除了去年8月銷售價格短暫超過16.8元以外,其他絕大多數月份售價在15元及以下水平運行,同年12月更是跌破14元。

所以,分季度經營趨勢上看,溫氏股份去年虧損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三季度實現小幅盈利後,四季度重回虧損。

需要指出的是,與同行業頭部公司相比,溫氏股份全年63億元的虧損金額並不算多。

先說牧原股份,該公司生豬養殖成本在上市公司中成本最低,2023年完全養殖成本爲15元/公斤,同期溫氏股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約16.6-16.8元/公斤。

看似成本相差不到2元,但是在動輒上千萬頭的銷售基數下,已經足以決定養殖企業的盈虧與否。

去年,也是牧原股份上市近10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金額達到43億元(業績預告中位數),略少於溫氏股份。

“幾乎沒有公司成本比牧原股份更低,後者就如同一道分水嶺,只有牧原股份扭虧,其他同業公司纔有盈利的可能。”本報前期報道指出。

至於新希望、*ST正邦去年能夠實現盈利,均是受到非經常性損益的帶動,兩家公司扣非後淨利潤依舊虧損超過45億元。

前者是受到肉禽與食品深加工業務引進戰略投資,帶來51億元-52億元的利潤拉動,後者則是實施以股抵債產生至少175億元的重整收益,生豬業務依舊出現30億元-40億元的虧損。

進一步覆盤近三年頭部豬企出欄數據可以看出,溫氏股份出欄量增長慢於其他同業公司。

其中,牧原股份2021−2022年出欄量淨增加均超過2000萬頭,2023年出欄量開始放緩;新希望,是在2022年豬價反彈期間出欄量增長較爲明顯。

溫氏股份,則是在2023年出欄量明顯增加,整體出欄放量節奏滯後於同行,雖然就此錯過了2022年豬價的階段性反彈行情,卻是爲公司穿越低迷週期贏得了一定空間。

此外,按照溫氏股份規劃,暫時也沒有在2024年大幅提升出欄量的計劃,其表示“公司制定2024年肉豬(含毛豬和鮮品)銷售目標約3000-3300萬頭。”

這相當於,是在2023年2626.22萬頭的基礎上,出欄同比增長14.24%~25.67%,增速顯著低於2023年同期的47%。

謹慎的理由

上述溫氏股份偏謹慎的選擇,與近幾年養殖行業發生的諸多變化不無關係。

4100萬頭、3700萬頭能繁母豬,是《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所確定的正常保有量和最低保有量。對此可以簡單理解爲,能繁母豬數量跌破4100萬頭,預示着行業供給端出現收縮,豬價上漲的可能性增加。

而就在今年1月,上述存欄數據剛好由去年1月的4142萬頭跌至4067萬頭,難道豬價馬上就會就此反彈?

這顯然不現實。與前些年相比,供給端至少出現了兩點明顯變化。

首先,是生產和養殖效率的提升。廣發期貨、涌益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窩均健仔數在9到10.5頭之間波動,2022年初開始該指標持續走高,到2023年下半年時曾連續多月維持在11.5頭左右。

“之前母豬一胎可以生產10只左右,現在生產11只的情況十分普遍。”近期某頭部養殖企業人士也曾反饋稱。

其次,2022年大規模出現二次育肥(將已經出欄的生豬,再加以育肥獲取更高的出肉率),則會階段性增加生豬的出欄體重,比如120公斤出欄的生豬經過二次育肥後可以達到180公斤,硬生生多出了1/3的體重。

這意味着,市場階段性的實際供給會明顯高於4100萬頭的“名義產能”。此時還盯着4100萬頭的存欄數據不放,與刻舟求劍無異。

或許也是基於上述變化,近期農業農村部表示“優化調整生豬產能。完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適度放寬調控綠色區間下限。”

此外,雖然各家生豬養殖龍頭出欄增長節奏有一定差異,但是相比於2020年均出現了至少一倍以上的增長,市場佔有率隨之提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前期統計結果顯示,包括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在內的10家樣本上市公司,2022年、2023年其生豬出欄量合計爲1.12億頭和1.29億頭,佔當期全國生豬出欄量的16%、17.75%,2023年市佔率進一步提升近2個百分點。

而相比於散戶、中小型養殖企業,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更強,對豬價低迷承受的時間更長。

除非如*ST正邦一般出現債務危機,否則產能去化速度整體更慢,進而拖後新一輪豬週期的來臨。

接下來,隨着更多年報數據的發佈,相關上市公司的資金流、負債率及短期償債能力,預計也將成爲行業關注的重點。

因爲,包括*ST正邦、傲農生物在內,至少有三家公司去年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超過85%。

在行業資金壓力越來越大背景下,放緩擴張節奏、保護好自身現金流纔是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