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後,職業是造火箭
你所能嚮往的最深宇宙,不止有馬斯克的身影,還有一羣年輕的中國90後。
一個月前,SpaceX公司的“星艦”在美國得克薩斯發射場進行了第二次試驗性發射。次月,由中國藍箭航天自主研製的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少有人知道的是,朱雀二號是全球第一款發射成功的液氧甲烷火箭,可以說創造了人類的歷史。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家民營航天公司裡的大部分航天人平均年齡只有33歲不到。
乍一提航天,似乎在大多數人心中,對航天人的印象依舊停留在楊利偉等一行人。殊不知此刻的航天業內,早有一羣年輕人躬身其中,創造着自己或許稚嫩卻註定不凡的太空夢。
2015年,31歲的張昌武創辦了藍箭航天,短短8年過去,藍箭航天已成爲行業中“最具競爭力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這支在投資人名單上排名第一梯隊的商業航天公司,還有大量科研人員是90後。帶着對新一代航天人的好奇,本期顯微故事找到了這羣年輕的航天人,開始了這次採訪。
他們身上,我們不僅看見了新一批的航天人更生動活潑的一面,也看到了中國航天精神的傳承,以及守正創新的一面。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楊佳
編輯 | 萬芳
初見小米時,很難想到眼前這個瘦小斯文的姑娘是做研發火箭的。
94年出生的小米是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制導設計師,工作內容是爲火箭提供指控指令、改變其運動軌跡,從而到達目的地。
圖 | 年輕的小米
你可以把她的工作理解爲,“掌握着火箭的方向盤”。由於能讓火箭“指哪兒打哪兒”,在電影中她的崗位常被塑造成爲“科學狂人”般的中年男人形象,許多人見到她第一反應都是“這麼年輕的小姑娘,居然是搞火箭的?”
“因爲年輕被質疑,應該是我們這代航天人的常態了”,穿着碎花半長裙的小米笑着說。
由於航天工作自帶硬核科技的神秘感,又充滿“大國重器”的磅礴氣勢,大部分普通人對航天工作人員印象是嚴肅而老成的,“其實我們這一代航天人不太一樣”。
年輕化是這一代航天人的顯著特徵。2008年,中國“神七”發射成功時,美國宇航局局長米切爾•格里芬曾感慨:“中國航天令人感到害怕的是它擁有大批年輕科學家。”
彼時中國航天大軍中,80%是40歲以下技術人員,平均年齡比主要航天大國同行年輕十幾歲。
近十多年來,中國航天技術一路趕超,目前航天領域平均年齡已經來到了35歲以下,其中嫦娥團隊平均33歲,天問一號團隊平均年齡35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1歲。
小米所在的商業航天企業藍箭航天,團隊平均年齡也不超過35歲,公司核心創始人張昌武2015年在北京鼓樓附近創辦公司時也不過31歲。
和外界“航天是旱澇保收的職業,按部就班工作”的設想不同,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遠比外界想象得更努力而辛苦。
去年一年,藍箭動力研發部總裝設計工程師齊景跑了公司在湖州、嘉興、酒泉、北京還有西安的基地,全程跟進發動機的組裝和全件的組裝、以及相關部門人員的溝通交流。
圖 | 身着藍箭航天員工服的齊景
“聽起來不太忙對吧?一臺火箭發動機有上萬個零部件,三百多個噴嘴,六百條多焊縫”,齊景停頓了一會補充道,“但是我們朱雀二號僅一級發動機就由四臺發動機組成。”
除此之外,航天屬於高科技領域,需要不斷做探索——這代表着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需要從業者拿時間換效果,因此加班、熬夜、通宵是常態。
“有時候剛解決一個問題,還沒來得及慶祝,新的問題就來了”,入行以來,齊景幾乎沒有準點下過班,他“抱怨”有時候運動都是奢望。
由於工作壓力大,作爲藍箭航天的HR,倩倩總是在想辦法給大家謀福利,最近她剛策劃完一場生日會,正在想辦法辦一場屬於航天人的年會,“讓外界知道我們到底在幹嘛”。
在走近新一代的航天人的生活後,我們發現了他們作爲年輕人的另一面,那是和所有關於“航天英雄”的宏大敘事不同,生動的一面。
許多人的航天夢始於2003年。那年楊利偉在太空中邁出了中國人的第一步,圓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也影響了千萬國人。倩倩就是被影響的年輕人之一。
1997年出生的倩倩清晰記得當時跟父母一起在電視裡看到神舟5號發射成功後,父母的喜悅、屏幕那頭舉國歡慶的場景,讓她覺得“做火箭是一件很酷的事”。
從那時起,她心中就種下了“航天夢”。畢業後,看到藍箭航天招人時,倩倩毫不猶豫投遞了簡歷。就連面試的時侯,她也和HR喋喋不休童年時就萌生的“航天夢”。
不過,入職後倩倩才發現這份工作和心中所幻想的有落差。“看起來炫酷遨遊太空的工作,其實是同事們一張張圖紙、一次次計算、一個個零件堆出來的”。
倩倩還記得在酒泉發射基地看到的同事。朱雀二號遙二發射期間正是酷暑,遙三期間又是寒冬,試驗隊成員們每日早出晚歸,年輕的肌膚在西北強烈的日照和寒風中乾涸、皴裂,“真的太苦了”。
誠然,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能眺望到的宇宙空間有多遼闊,都需每一個普通航天人去腳踏實地去探索,航天領域的每個型號迭代、每次技術突破,都凝聚着航天人的勇氣與汗水。
圖 | 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現場
這一點,齊景深有感悟,“在我們領域,有個詞叫‘動力先行”,只有搞定了發動機,火箭產品才能上臺階,因此動力的研發工作要比火箭總體前置幾年。”
更何況當時我國液氧甲烷火箭技術路線尚且空白,並未有成功案例,在做相關研發時難上加難。但齊景所在的藍箭動力團隊,愣是把以液氧甲烷爲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從無到有做了出來。
“一枚火箭的造價並不低,而當時我們還處於驗證自身技術、沒有訂單的狀態。對我們商業航天公司來說,一旦失敗,可能再也沒機會”,那時候齊景經常失眠,他怕自己沒做好,導致同事們努力白費。
另一方面,隨着航天事業進入新階段,新一代航天人面臨的壓力也全然不同。在航天領域,結果向來只有0和1,沒有0.5的存在。要想做出成績、證明自己,就必須“成功”。
早先中國航天事業剛起步,多是探索性工作,只要完成從無到有的突破即算成功;但隨着各國航天技術大爆發後,再要往前做推進,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都呈指數級倍數增長。
此外隨着航天技術應用於商業化領域,對“成功”的定義也從“一次成功變成了次次成功”,“如果不能保證火箭的穩定性、確保每一次發射都成功,那也意味着失敗”,小米說。
這是一個很難接受“失敗”的行業,也是不相信淚水的事業。換句話說,這個領域留給大家的容錯率幾乎爲0,一旦出現紕漏幾乎沒有迴旋的餘地。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在沒有取得“成功”之前,從業者也沒有辦法走到大衆面前去講述自己的不易,大部分壓力只能自我消化。
“我們公司很多年輕人都會選擇培養愛好來緩解壓力”,齊景的愛好是運動,他團隊中不少年輕95後的愛好是動漫、遊戲或者旅遊。
“這些愛好時間成本太高,不少人將目光轉到了潮玩上。”包括倩倩在內,在藍箭航天的辦公室裡,許多人工位上都擺放着若干不同系列的潮玩。
圖 | 齊景的桌面上收藏的泡泡瑪特漫威復仇者聯盟經典系列
作爲藍箭航天的HR,倩倩負責薪酬福利模塊,她描述自己的工作爲“通過工資、獎金、激勵福利等措施給公司的員工帶來快樂”。
最近倩倩通過對公司觀察發現,最能給員工們帶來快樂的方式是“發盲盒”。在藍箭航天,許多年輕員工的工位上都擺放着若干不同系列的潮玩。“我們還經常有人帶‘娃’到公司交換”,她打算將潮玩納入公司福利,“目前這是公司呼聲最高的項目。”
最讓倩倩意外的是,這次發射的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身上,居然印着她最喜歡的IP ——SKULLPANDA的新系列“庭前墨梅”中的形象剪影。
圖 | 印有泡泡瑪特庭前墨梅系列形象剪影的火箭
“我完全沒有想到,我們的火箭可以和泡泡瑪特聯名”,倩倩說道,但仔細思考也能理解聯名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泡泡瑪特的設計師們的腦洞大開,與航天工作中的創新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在剛得知藍箭會和泡泡瑪特合作時,倩倩和其他同事都在猜究竟是哪款IP。“最後看到竟然是我最喜歡的SKULLPANDA,真是激動得難以言表,聯名周邊我一定會買買買的”,倩倩覺得,這是一次完全適配的碰撞。
圖 | 藍箭航天和泡泡瑪特聯名的SKULLPANDA宇宙暗香系列潮玩周邊
SKULLPANDA的設計理念,是一個自由穿梭在宇宙中的個體,朱雀則是衝破天際的火箭,兩者的結合既新穎又恰到好處,也和藍箭航天的使命高度一致。
“畢竟,我們的使命就是‘爲了你的太空夢’”。
代表年輕人精神的潮玩,如同一道裂縫,成了這羣爲航天獻身的年輕人表達自己情緒的出口。
在被問到,航天如此辛苦,爲何還願意投身其中時,這羣年輕人臉上不約而同浮現出了微笑,語調也變得輕快起來。
齊景是被航天精神打動。他大學就讀航天專業,航天精神所倡導的“自主創新”早已隨着兩彈一星的故事嵌入他的心底。
畢業後他也嘗試過其他工作,但最終兜兜轉轉,齊景還是回到了航天領域,他覺得“人還是要做出自己的價值”,由此堅守航天領域。
小米堅持的原因是因爲“浪漫”。
從屈原《天問》到天宮空間站,叩問星辰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作爲上古四大神獸,以朱雀之名命名火箭,無疑是跨越時空對先民的一種迴應。喜歡傳統文化的她,希望能夠延續這種宇宙級的浪漫。
每個人留守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對未來的期許卻高度一致。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公司,能夠走向世界”,就像當初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樣,能衝破枷鎖,上可遊九天攬星辰,下可巡五湖縱雲海,在人類從未踏足的領域,留下了足跡。
倩倩還記得,7月份朱雀二號遙二發射時,她和部分同事無法去現場,但遠程看到火箭點火升空時,辦公室被歡呼聲淹沒,“幾乎每個人都哭了”。
這次遙三發射,雖然她依舊駐守北京總部,但這一次,她準備了屬於她和航天事業的“小浪漫”。
倩倩最喜歡SKULLPANDA庭前墨梅系列,在其發售的第一週週末就去“抽娃”,還很幸運地一下子就抽到了自己最心儀的那款。於是,這次觀禮她特意選了庭前墨梅系列中名爲“觀·沈醉”的“娃”去觀禮”,還給“娃”拍了套照片。
這是系列中唯一一款紅色的娃娃,“它彷彿是山水畫中的印章落款,如點睛之筆,有了它才完整。”
“讓代表中國傲骨精神的‘梅’,搭乘中國的火箭進入太空,也是航天精神的另一種展示,象徵着以不屈不撓精神對更廣闊空間的探索”,倩倩說道。
在看到塗裝有庭前墨梅形象剪影的火箭成功騰空後,倩倩熱淚盈眶,“當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話,‘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在現場觀禮的每一個人,都難掩內心的激動,即便是未曾參與過火箭研發的普通人,在看到那枚亮光從陸地走向太空,逐步消失在眼前時,都感慨萬千。
“未來我一定要帶自己孩子來看一次火箭發射,從小培養孩子成爲仰望星空的人,一起赴九州,問蒼穹,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一位有機會去到現場觀禮的朋友和倩倩表達道。
在偌大的宇宙中,一枚火箭何其渺小,但它又凝聚了幾十億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它向太空探索的每一步,都是整個人類向未知探索的一大步。
衝上雲霄,漫步寰宇,一直是華夏兒女的夢想,我們對蒼穹的幻想與期待,逐漸演化爲探索宇宙的決心與信心。
對每一個航天人來說,精神支柱和熱愛的事業能一起成功“發射”進入宇宙,也算是一個完整的見證,也正是這份追求,構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獨有的宇宙級浪漫。
在採訪末尾,我們還是問起了關於火箭聯名的事情。
着實因爲看上去太過新奇一一畢竟在大衆認知裡,似乎火箭和潮玩分屬兩個不同陣營,沒那麼強的聯繫。
藍箭航天的小夥伴坦言,他們聽說要和潮玩品牌泡泡瑪特進行授權聯名時,也有些驚訝。
“得知這是兩個企業的雙向選擇的時候,心中暗喜”,小米說,畢竟對於藍箭團隊的“娃友”們來講,泡泡瑪特的“娃”們,默默地在案頭上陪伴了團隊小夥伴度過日日夜夜,可以說是火箭發射的“見證者”。
這次它們也算正式收到“官方邀請”,從幕後走到臺前,她的內心也很激動。
圖 | 小米工位一角
一位受邀參與此次火箭發射現場觀禮的泡泡瑪特員工和我們描述了她作爲一個“外人”的震撼:
火箭發射前24小時,她第一次見到了火箭本尊,聳立在藍天與戈壁之間,直指蒼穹。12月9日5:30,觀禮臺早已架起了“長槍短炮”,觀禮大廳圍滿了穿着深藍色衣服的藍箭工作人員。
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藍星人”。
7:38,所有人屏息以待,觀禮大廳安靜得“彷彿能聽見自己心跳逐漸提速”。
“10、9、8、……3、2、1,點火!”那一刻,大地震顫,伴隨着尾焰,火箭從煙霧中騰空而起,劃破雲層,向宇宙進發,好像在天空中繪出了一幅鳳舞九天圖。
“能夠現場見證火箭的圓滿發射,感到萬分榮幸, 特別聽到現場通報此次火箭發射的三個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的消息,更加無比的激動、自豪。”她說道。
中國原創IP搭乘朱雀二號抵達太空,實現的是國人與宇宙的連接,所到之處盛開的是人類文明的朵朵印跡,也正是先民們想探索宇宙的原動力。
“同齡的航天人爲了飛天夢,歷經磨難,不斷創造着新的奇蹟,真爲他們感到驕傲。而我們也正在努力推動中國原創IP能走向全球,讓全世界年輕人感受我們這個來自東方“泡泡”的文化魅力。”
這次以"宇宙暗香"爲主題的跨界合作,是國內商業航天企業首度跨界潮流文化娛樂品牌。
這不僅是"硬核"的宇航工程文化擁抱潮流,走近年輕羣體的有力嘗試,更象徵着快速發展的中國,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正齊頭並進。
畢竟因爲航天和潮玩的發端,都源於對未知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