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聽損篩檢率雖高 臺大醫:但健保給付落後鄰國20年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說,國內聽力篩檢做得雖快,但後續治療健保給付卻慢半拍,如單側重度聽損電子耳尚未納入健保,比先進國家落後一、二十年。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2022年開始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近年篩檢率突破98%,相比全球僅41國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達85%以上,我國屬前段班。不過,臨牀醫師指出,國內聽力篩檢做得雖快,但後續治療健保給付卻慢半拍,如單側重度聽損電子耳尚未納入健保,比先進國家落後一、二十年。

聽損患者治療方式,包括用於程度較輕微者的助聽器,以及較嚴重者使用的電子耳。在聽力篩檢流程中,若在出生後3個月確定聽不到3、40分貝以上聲音,必須戴助聽器,聽不到90分貝以上,則要考慮手術裝設人工電子耳。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表示,目前健保僅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病友,可使用雙側人工電子耳,但單側極重度聽損者,健保未給付;不對稱聽損患者,即使使用助聽器效果不彰,也無法在健保支持下使用電子耳。

「聽損輔具健保給付存在缺口。」吳振吉表示,電子耳健保給付價單側大約60萬元,意即單側極重度聽損患者,在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一旦在聽力篩檢時被查出異狀,家長恐必須負擔基本品項六、七十萬,高階品項高達百萬的電子耳費用,對家庭而言是很重的負擔。單側聽損患者,雖不至於影響語言發展,但對於患者日常生活影響甚鉅,例如在吵雜環境無法定位聲音來源。

吳振吉說,臺灣篩檢速度雖快,聽力篩檢涵蓋率在2015年即超越韓國,但以雙側極重度聽損爲例,國內健保2017年纔給付單邊電子耳,去年才補助雙邊電子耳,而歐洲、美國、韓國、日本,均已針對「中重度」聽損者,若使用助聽器效果不佳時,可給付電子耳,「在治療方面,比先進國家慢了許多。」

國健署指出,根據世衛組織(WHO)2021年聽力年報,2020年全球有38%新生兒未接受聽力篩檢,且約有3分之1的國家未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僅41國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達85%以上,佔全世界國家數20%。據統計,112年新生兒聽力篩檢共13萬4082人,篩檢率達98.9%,發現有786位聽力損失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