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爲人民而歌

06:12

2024年2月,北京人藝經典話劇《茶館》再次登上舞臺。自1958年首演以來,這部北京人藝的“看家戲”始終經久不衰。

2022年6月9日,演員樑冠華(中)、楊立新(左)、濮存昕(右)在臺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茶館》不僅深刻刻畫出舊時代的黑暗與痛苦,暗示了新世界對當時民衆的迫切性,更以詼諧幽默的京味兒語言展現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生活。

源於人民、爲了人民、屬於人民——文藝爲人民,是貫穿新中國文藝史的精神脈絡。

這是田華在電影《白毛女》中的劇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電影製片廠決定把解放區著名歌劇《白毛女》搬上銀幕。田華被選中飾演主角“喜兒”。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貧苦農民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片。

伴隨新生的人民政權,《白毛女》火遍大江南北、享譽海外。人民電影事業蓬勃發展起來。田華成爲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電影演員,並於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我是記憶猶新。”田華告訴記者。

這是田華在電影《黨的女兒》中的劇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此後,田華塑造了更多不同的中國女性形象——“黨的女兒”李玉梅,漁家女金小妹,還有公安戰士石雲、法官尚勤……

2013年11月29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田華(右二)在會議間隙與其他代表交流。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新中國成立75週年前夕,田華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藝術家”。

2022年8月17日,在敦達烏蘇嘎查演出點,烏蘭牧騎隊員們在場邊候場。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舞臺。

廣袤草原上,烏蘭牧騎猶如歡快的百靈鳥,爲羣衆唱響一曲曲動人牧歌。

2024年7月14日,烏蘭牧騎隊員在內蒙古第34屆草原那達慕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是烏蘭牧騎創立之初的口號。烏蘭牧騎,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爲“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

2020年8月5日,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羣衆在觀看錶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以人民爲中心,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時代的命題。

75年來,文藝創作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迴應時代主題和人民心聲。

“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多時候都體現在對高質量文藝作品的需求中。”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表示,“創作生產更多文藝精品是我們工作的立足點。”

高滿堂(座位居中者)在列車上同乘務人員交談。受訪者供圖   電視劇《南來北往》自今年2月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首播以來,熱度不斷走高,話題不斷登上熱搜。劇中展現的溫暖人情與年代記憶受到觀衆的廣泛好評,引起人們的回憶和共鳴。

《南來北往》描繪的生活場景,從1978年到2018年整整跨越了四十年。作爲這四十年發展的親歷者,編劇高滿堂把自身的體驗,經過藝術加工,揉進了創作中。“一個作家,應該更加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我們國家的命運,關注我們國家大的歷史事件,這是責無旁貸的。”高滿堂說,“我寫了一羣給我們精神力量的人。”

2023年8月16日,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拉開帷幕。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新時代的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一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我國成爲圖書、電視劇、動漫等領域生產大國,電影市場規模屢創紀錄。

2024年2月18日,觀衆在貴州省黔西市橫店電影城電影海報前留影。當日,國家電影局發佈數據,我國2024年春節檔電影票房達80.16億元,創造了新的春節檔票房紀錄,觀影人次爲1.63億。新華社發(範暉 攝)   “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觀衆的認可和喜愛,正是在於他們根植現實、直面問題、聚焦當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朱詠雷表示,“大家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看到人民羣衆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也看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爲人民放歌,爲時代鑄魂。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愈走愈寬廣,爲民族復興積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2年10月10日,觀衆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第五單元“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廳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熊潔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