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影迷,到底是給憋壞了!

去年年末上映的《涉過憤怒的海》,在宣發階段以一句“建議十八歲以下觀衆謹慎觀看”掀起了影迷狂潮。 尺度成爲影片的最大賣點,但結果還是狠狠打了觀衆一巴掌。

幾個月後,《周處除三害》悄無聲息地籌備了點映,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從8.1一路漲到了8.4 (如今又降回8.1,豆瓣超46萬+打分,票房近2.5億) 。除了優異的口碑外,影迷羣體掀起的最大探討便是影片的尺度。

原因依我看,說到底,是真的憋得太久了。

在我們院線上映的電影中,這樣的超大尺度似乎讓影迷看到了某種未來。

也許我們並不想把中國電影的未來掛靠在這槍槍爆頭的嗜血快感當中,但是在現有的大環境下,尺度決定了影片的下限;主題上新穎的、隱秘的表達纔是「真正的尺度」所在,決定其上限。

想要理解《周處除三害》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首先就要從片名入手。

這個典故見於《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講的是晉人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年輕時橫行鄉里,爲人兇強,被人視爲禍害,到了末年他終爲忠臣的結局。

影片中的陳桂林便是周處,但他並非懲惡揚善的代表,甚至在影片中導演也規避了對於善惡的直接定義。

何爲善?何爲惡?觀衆難以用常態的世俗標準去劃分陳桂林的身份,所以他在傳統黑幫片中是缺乏典型形象的。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陳桂林的殺人動機依然是傳統黑幫片的邏輯之上,但是自從祖母去世後,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

當然,對於殺人狂魔而言,人生意義一詞似乎並不適用。但是對於陳桂林來說,尋找自己置於世界的人生價值,成爲了他最重要的事情。

其實在影片的開頭觀衆就能看出陳桂林這樣的不羈性格,當有人稱呼他爲桂林仔時,他會糾正他人並直言自己的大名。

在去警局自首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罪行甚至無法成爲頭號通緝犯,於是他要爲實現個人價值而屠殺。

殺人是罪,但陳桂林戲劇化的定義罪的本源,因此罪成爲了是他的本性,流淌在血液當中。在陳桂林的世界裡,極致的無序更利於他找到自己的價值。

獸性侵蝕了個體中全部的理智,殺戮成爲了一場權力的遊戲,這甚至無關善惡,只是揚名。

影片充斥着一種荒誕的魔幻之感,顯然他的行爲已然與常理相違背。就在觀衆還不理解陳桂林的這種癲狂時,影片直接給出了答案。

影片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就是“豬,蛇,鴿子”,而陳桂林找到的手稿上分別寫着“貪、嗔、癡”。在這種無序的混沌中,人物被賦予了符號化的象徵,“貪、嗔、癡”的具象最爲直接有效的呈現在觀衆面前。

陳桂林是那隻“愚癡的豬”。在欲無所求的陰暗角落裡,沒有色、財、權的誘惑,甚至沒有了親人的牽絆。於是我們發現,世俗規訓下的罪與罰是陳桂林所不理解的,他享受在衆目睽睽的審視下屠殺以示衆。

善惡不辨,是非不明,陳桂林沉溺在自己的天真性情中,貫徹着自己的癡言癡行。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陳桂林綁架了張貴卿的兒子,實則是一種保護;他在殺了香港仔後,第一時間返回解救程小美;他在教堂屠殺的血泊中,遵守着槍彈卡彈即可饒恕的規則;他在自首的路上,向綁架的女生道謝……

影片顛倒了是非善惡,但陳桂林在自戀、意淫和幻想中成爲了片刻的救世主,保留着自幼養成的性本善。

毫無疑問,香港仔是那條“嗔怒的蛇”,而尊者便是那隻“貪念的鴿”。

蛇在任何典故中都是邪惡的象徵,惡與惡的碰撞激怒了獸性的爆發,血腥的震盪產生了愉悅的觀感。就這一人物而言,並沒有太深刻的挖掘。

對於尊者的塑造,是這部影片中最爲出彩的一部分。在陽光普照的白色教堂裡,尊者被視爲絕對的權利掌控者,聖潔的教堂反襯着陰暗的邪教,在人人自危的極限情境下便可以打破一切規則。

正是陳桂林心中無所求的愚癡,讓他成爲了不可多得的清醒者。他站在了“惡”的對立面,俯瞰這愚弄世人的一切。

當那對母子首次踏入教堂,被迫要求消滅亂其心智者,僅存的善教其自刎以求解脫。

也許是被壓抑的憤怒、狂躁需要被釋放,陳桂林拿槍站在了“善”的對立面,所謂的“善”不過是一種神聖的僞裝,蠱惑着世人的內心,掐攥着脆弱的軟肋。

此時,槍的震懾遠大於教義的信奉,陳桂林短暫地擁有了蔑視一切法律的審判權,如同正義的救贖自行改寫世俗的規則。

槍槍斃命,極簡的暴虐。教堂的屠殺堪比科林·費爾斯在《王牌特工》中的百人斬,或是《殺死比爾》中的屠殺美學,鮮明靜謐的教堂、優雅婉轉的歌聲與肆虐的癲狂相照應。

的確,我們太久沒有在大陸院線看到如此暢爽的畫面,靜謐優美的畫面並不會讓觀衆陷入道德困境,這樣的設計迴歸到影片的本源:何爲善?何爲惡?

自此,電影完成了敘事鏈條的完整。

而後的故事則迴歸到現實世界的價值觀當下,法律雖遲但到。陳桂林自首下船,驕傲的向媒體介紹自己的名字,他所追求一生的個體價值得以實現,塑造着一個自洽的矛盾體。

善惡顛倒,是非不明。對於陳桂林而言,他的所作所爲無關善惡,而是基於本能的宣泄。在他的道德觀念裡,碌碌無爲的生活是殘忍的溫牀,是披着笑臉的殺戮。

當陳桂林趴倒在牀墊上,面臨着死亡的催促,擡起頭看向鏡頭外的世界,“第四堵牆”隨即倒坍,像壓在我心中的石頭狠狠地嵌入血肉。

如同《殺人回憶》裡的最後一幀凝望,沉重且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