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最養人,一谷補一髒!”跟着中醫這麼吃,功效勝補藥

《黃帝內經》說“五穀爲養”,認爲五穀雜糧是養生的根本。五穀指“稻、黍、稷 、麥、菽”,即大米、小麥、大豆、小米等,亦泛指現在所有穀類和豆類食品。“五穀雜糧”本質都是植物的種子。種子濃縮了植物的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也稱之爲“生機”或“陽氣”。吃主食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營養物質,還吃糧食的“陽氣”。其次,五穀雜糧還可以調養脾胃。五穀雜糧的屬性大多都有性平、味甘、色黃的特點, 多歸脾經、胃經和腎經,這些性味歸經特點也決定了其養脾胃的功能。包括糙米(只去掉了殼,保留了糠層、胚芽以及胚乳營養)和白米(殼和糠層都去掉了的,就是精加工的粳米)。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它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肺”,而肺對應的季節是秋,那麼由此可見稻穀就特別適合在秋季風燥的時候食用。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症狀時,大米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做法:用小火熬製大米粥,直至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黍是黃米,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它對應的是五臟中的“心”。黃米和小米都是黃色,但不要以爲它們是同一種食物,其實黃米要更大一點。黃米不適合直接當飯吃,煮熟後有些黏,不易消化,通常人們會將其做成黃米涼糕、黏豆包等口味清甜的小食。稷就是小米,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它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脾”。大家都有吃小米粥養胃的共識。而養胃的小米必須煮到軟爛才能快速被腸胃吸收,纔有養胃的功效。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麥指的是燕麥、小麥等。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它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肝”。小麥就是北方家家必備的麪粉,分爲精小麥粉和粗小麥粉。精小麥粉的粉質細膩,做出來的麪條、包子好吃又好消化。粗小麥粉通常用來做意大利麪、通心粉等。菽泛指豆類,包括黃豆、紅豆、黑豆、扁豆、綠豆、豌豆、蠶豆等,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它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腎”。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爲“腎之谷”,中醫認爲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來源:上海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