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打不下去了,俄開始跟中國明算賬,喊話中方:來俄開廠!

據觀察者網援引德國《圖片報》消息,當前烏克蘭在前線仍承受着來自俄羅斯的巨大壓力。不過,德國除了已作出的承諾之外,不會再向烏克蘭提供新的大型軍事裝備了。這是由於德國國防部覺得烏克蘭沒有能力在近期發起“攻勢”以奪回自己的領土。該報道還引用一份內部文件指出,德國將不再向烏克蘭運送“重型武器”,像之前承諾援助的“豹2”坦克、PZH2000火炮以及“黃鼠狼”步兵戰車等武器均已“交付完畢”。

去年秋季,澤連斯基公開坦承反攻面臨困難,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防部官員宣稱烏克蘭的反攻已告失敗。今年夏季,烏克蘭雖對俄羅斯境內的庫爾斯克發動反攻,卻陷入俄軍佈下的口袋陣,不僅損失持續加重,所奪取的陣地也所剩無幾,被逐出俄境內恐怕爲期不遠。正是由於看不到更多獲勝的希望,德國才決定不再提供額外的重型裝備,例如烏軍迫切需要的豹2坦克,這一情況顯示德國的國防政策已發生轉變,不再支持俄烏衝突中的烏克蘭一方。

作爲北約成員的德國深知,俄烏衝突實則是大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在這場衝突中德國難以置身事外,必須與盟友保持一致。然而,德國並不希望衝突進一步升級,因爲這極有可能將歐洲拖入深淵。朔爾茨政府在對待對烏援助的問題上態度較爲謹慎,其一邊繼續向烏克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及軍事裝備,另一邊拒絕提供遠程進攻性武器,並且積極呼籲通過外交途徑來化解衝突,正如德國政府所強調的那樣:“我們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性!”

這一變化背後有着諸多複雜因素。在德國國內,民衆對持續援助一事態度出現分歧。隨着衝突不斷拖延,民衆對政府持續輸出武器的支持率不斷走低。不少民衆開始擔憂,過度的軍事支援也許會導致更大規模的衝突爆發。據德國民意調查機構的資料顯示,2023年初,有超過60%的被調查者表示期望政府能採取更爲審慎的態度,進而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德國經濟所面臨的困境也讓這種猶豫進一步加深。

由於能源價格猛漲、通貨膨脹加劇,德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很明顯,德國政府不得不在軍事支援和經濟利益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德國方面理直氣壯地宣稱,其之前的援助承諾均已兌現,如今再提供新的大型軍事裝備並不適宜。此外,德國國防部還判定烏克蘭近期發動攻勢的能力有限,因此,援助也需“量力而行”。

烏東前線的局勢對於烏軍來說依舊十分緊張。與此同時,庫爾斯克的俄軍展開了反攻。俄軍方在九月中旬宣稱,烏軍在這一方向一天內就有300多名軍人傷亡,還損失了22輛裝甲車輛,其中有3輛坦克,並且有7名烏克蘭軍人投降。就在同一天,哈爾科夫市市長捷列霍夫指出,哈爾科夫市當天遭到俄軍的襲擊,有一棟高層建築被擊中,民用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導致41人受傷。不過,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烏克蘭仍然不打算同意“凍結”衝突。

觀察者網消息,近期舉辦的第九屆東方經濟論壇上,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主席維塔利·曼克維奇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表示,關稅以及其他費用的上漲,致使通過鐵路集裝箱運輸方式進口汽車到俄羅斯的成本不斷攀升。據《南華早報》報道,當下俄羅斯是中國汽車的最大進口國。作爲俄羅斯行業組織代表的曼克維奇呼籲中國汽車製造商考慮在俄羅斯本土實現本地化生產,他認爲這有助於節省成本。

對於俄羅斯來講,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填補了其市場的空白,並且給當地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就中國車企而言,俄羅斯市場不只是一個可替代的市場,更是緩解歐美市場壓力的緩衝區域。在全球範圍內,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正變得日益激烈,而俄羅斯作爲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將來有希望成爲中國車企重要的出口基地。從全球視角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崛起這一事實顯然是確定無疑的。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表現極爲亮眼,價格方面競爭力很強,技術水平也相當不錯。而就在前不久,歐盟通過了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的提案,這一決定在國際貿易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中國很快做出反應,不但發出最後通牒,還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就像給歐盟上了三堂深刻的課。並且,中國把大規模訂單轉移給了俄羅斯,這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