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鐵淨利潤全國最高 這樣的現象 對於武漢人而言意味着什麼

近日,全國多地地鐵集團發佈2022年年報,武漢地鐵淨利潤超過14億居26城首位。

從這份報表來看,全國地鐵中有正向的淨利潤只有武漢、深圳、濟南和上海四座城市,武漢淨利潤最高14.83億元,而北京淨利潤爲-241.04億元。

武漢地鐵爲何能這麼賺錢,武漢地鐵賺錢的邏輯到底是什麼,武漢地鐵淨利潤這麼高,對於武漢這座城市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們先看看,武漢地鐵最本業的收入——武漢地鐵的票價,武漢地鐵是按照里程分段計價,4公里(含4公里)票價爲2元,4-12公里(含12公里)1元/4公里,12-24公里(含24公里)1元/6公里,24-40公里(含40公里)1元/8公里,40-50公里(含50公里)1元/20公里。

武漢地鐵這樣的計價方式,在社交媒體上一片吐槽聲,吐槽的點主要在於武漢地鐵的票價太貴了,而且武漢地鐵沒有月卡的套餐。

從武漢地鐵這樣的計價規則而言,短途坐地鐵必然便宜不了,長途通過里程數,來稀釋單公里的票價,鼓勵多坐長途,在地鐵運營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對於地鐵公司而言,肯定是長途的票價,對於地鐵公司的創收最有利,畢竟地鐵的發車班次和發車頻率都是相同的情況下,坐地鐵的人越多,坐地鐵人的里程數越長,地鐵公司的創收可以利益最大化。

武漢的地鐵線路太多,地鐵總里程數太長,再加上每年新開通的地鐵,地鐵所有線路的總里程數不斷在攀升,對於地鐵的盈利是好事。

但是,對於以地鐵作爲通勤的工薪階層而言,長途的里程數單價雖然便宜,但是總價絕對不會低,而且武漢地鐵還有一項規定,每次進閘到出閘,限定在240分鐘以內,如果超過240分鐘,按照最高單程票票價補交車費。

也就是說,地鐵集團已經將規則的漏洞全部都補上了,潛在有可能的鑽空子並不會發生。

對於以地鐵爲交通通勤工具的工薪階層而言,無論是坐長途,還是坐短途,票價都不便宜,當然,這樣的票價不便宜,是相對收入一般的工薪階層而言,武漢人均收入的中位數在4000元左右,一般武漢人普遍的收入在4000-6000元居多,而乘坐地鐵的成本,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社會的精英階層,不會用地鐵作爲常規的出勤工具,自駕車比地鐵更方便,地鐵更多是爲這個社會中低層的老百姓準備的。

在武漢地鐵票價與這個城市的薪資不匹配的情況下,武漢地鐵的淨利潤其實跟票價關係不是那麼大。

據年報披露,武漢地鐵集團的主營業務爲“資源一級開發”和“票款收入”,其中“票款收入”在2022年的收入爲31.27億元,淨虧損22.85元,而 “資源一級開發”收入爲53.94億元,淨利潤爲30.68億元,不僅填補了“票款收入”業務帶來的虧損,還使得公司當年的營收扭虧爲盈。

那麼,武漢地鐵集團的“資源一級開發”主要有哪些呢?

主要是武漢地鐵搞得一些副業,,武漢地鐵開展“軌道+物業”、“軌道+土地”等各種模式進行變現,TOD模式是頭號功臣。

事實上,地鐵作爲一種日常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本身就是爲了服務羣衆,不以盈利爲目的。爲此,各家地鐵公司都會開發一些賺錢的副業,比如廣告設計,建材銷售,物業經營等等。

TOD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爲導向,以公共交通站點爲中心,在一定步行範圍內建設高密度、功能複合型的開發模式,比如土地開發,房地產經營,物業服務等等。

2016年,武漢地鐵集團成立武漢地鐵資源經營有限公司,主要負責軌道交通沿線上蓋物業和地下空間的招商以及經營管理。

2019年,武漢地鐵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業務涵蓋交通紅線範圍外的房地產二級開發,商業,物業經營和管理。

截止到2022年年底,武漢地鐵的各類物業項目有109個,總建築面積約600萬平方米。

也就是說,武漢地鐵開始搞房地產開發,通過房地產開發,以及投資建立物業公司,地鐵集團從側面華麗轉身爲房地產開發公司,是武漢地鐵集團盈利的關鍵所在。

當然,武漢地鐵集團在本職上,也有一些進步。

武漢地鐵最近幾年花大力氣做研發,2022年,武漢地鐵聯合中國移動、華爲、騰訊等企業合作共建5G智慧城軌創新實驗室,並與華中科技大學,以及中國地質大學開展高校合作,從而試圖實現降本增效的作用。

截止2022年年底,武漢地鐵已經累計立項科研項目91項,通過開展科技創新研究活動,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獲得專利50餘項,科技鑑定成果22項,制定標準或者規範8項。

評判地鐵公司的標準,不在於是否盈利,而在於提供社會服務和文化價值,這是地鐵存在的重要意義,作爲城市公共交通基礎建設,地鐵具有重要的社會服務功能,甚至到了必不可少的程度,從這種意義而言,武漢地鐵雖然是全國盈利最高的地鐵公司,但是還需要完善和優化的地方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社會服務的價值不能丟,更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