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 「天空之鏡」美景超吸睛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雪域高原上,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羣衆正在勞作。(新華社)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奔涌的瀾滄江畔,一塊塊鹽池星羅棋佈,部分盛有滷水的鹽池倒映天光雲影。(新華社)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當地羣衆辛苦勞動。(新華社)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千年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新華社)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千年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新華社)
西藏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圖爲鹽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大陸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位於瀾滄江畔,當地從唐代開始製鹽,距今已延續1300餘年。
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遠遠望去,鹽田錯落有致,景色奇美。
2008年,西藏自治區芒康縣的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着旅遊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村裡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
鹽井、鹽田之所以吸引着衆多遊客慕名而來,除古法曬鹽的歷史和文化外,還因爲這裡如「天空之鏡」一般的獨特美景。
大陸網路平臺「The China Current」指出,瀾滄江畔氣候宜人、風景獨特。古老的茶馬古道由鹽井進入西藏。鹽井以出產井鹽得名,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四千多塊鹽田,300多個鹽池,層層好似一排排的巧克力。
鹽井藏名爲「擦卡洛」,「擦」意思是鹽。早在唐朝芒康鹽井就有曬鹽的歷記載, 距今已有近1300年曆史。在瀾滄江邊巖縫中有含鹽量極高的滷水由井自然涌出,當地鹽民將滷水注入一格格鹽田,經過風吹日曬自然蒸發,鹽田上便會結晶出鹽粒,這是世界上僅存最古老的製鹽方式。進入鹽井看到房頂潔白鹽晶,房內有如鍾乳的晶鹽。
當地鹽民用木桶或管子從鹽井取出滷水,倒入或灌入各自鹽田,陽光蒸曬成爲粗鹽,再經晾曬打理而成食鹽。由於地質、土壤條件差異,雖然同取一江之水,兩岸鹽田出產不同顏色的鹽,西岸鹽田的鹽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是白色,白鹽是人吃的,西岸生產紅鹽主要動物食用。牧區最喜歡紅鹽,原來牲畜吃紅鹽後,身體長得較爲結實而且多肉。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陽光明媚,河谷的風非常強勁,令鹽田更容易出鹽,這時鹽的品質是最好的。此時也正是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的時節,這些在「桃花月」曬出的鹽被稱爲「桃花鹽」。
目前從事這古老製鹽業仍以老人或婦女爲主,製鹽技術又以家庭式作業,古老製鹽業面臨失傳危機。爲了挽救及保留這一獨有的製鹽歷史,當地政府已成立鹽井古鹽田縣級文物單位保護,包括搬遷被洪水淹沒的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