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受壓銀行向境外要利潤?2025年度計劃透露:海外業務或是新亮點
財聯社1月20日訊(記者 樑柯志)近日,國有大行陸續公佈2025年工作計劃,值得關注的是,境外機構、海外業務被寄以厚望,或成爲今年業務增長點。
近日,交通銀行在2025年海外工作會議上稱“要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強化境內外聯動”;工商銀行也在境外機構座談會上表示,要“統籌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境內外聯動合力,努力探索境外經營的第二增長曲線”。
1月20日,某大行研究部人士對財聯社表示,對境外業務的規劃和總結,是大型銀行每年的規定動作。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今年,大型銀行對境外業務格外重視。
多位接受採訪的機構銀行業分析人士認爲,一方面,不僅央企,現在地方國企和民企出海的需求逐年提升;另一方面隨着銀行國內淨息差和中間收入的萎縮,迫於營收和利潤壓力,銀行走出去尋找新的業務機會也是選項之一。
上海金融與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財聯社表示,除了國家戰略和企業出海客觀要求外,中國銀行業規模龐大,經營國際化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也都需要大型銀行要強化境外業務,形成第二增長曲線。對大銀行而言,優化境外機構佈局其實是一個非常實際問題。
息差受壓,銀行目光向外找利潤
北京某大型券商分析師對財聯社表示,在低利率趨勢下,國內銀行“掙錢效應”受到影響。
作爲海外資產最大規模的中國銀行,在今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以更實舉措服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保安全、提質效,加快提升全球佈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建設銀行將“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作爲“三個能力”之一,要求豐富綜合金融服務供給,積極服務國家開放戰略,深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RCEP區域,大力保障外貿外資企業融資需求。
除了一般匯兌、融資金融業務外,工商銀行已經將海外當作重要平行市場。工商銀行在境外機構座談會提出,“因地制宜推進五化轉型,結合屬地經營環境和機構特點,努力探索境外經營的第二增長曲線”。
大行搶奪數萬億海外業務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各家銀行目光向外尋求新增長點,確有支撐。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佔比10.98%,提升1.39個百分點。過去十年,中國上市公司共設立海外辦事處近3800個,開展海外項目近16萬個,新增海外員工超240萬人。
東吳證券分析師蘆哲分析,2018年以來,中央企業對外投資的力度明顯加強,佔對外投資的比重持續回升。
事實上,不僅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出海也在擴大。1月20日,深圳某中型儲能公司海外事業部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透露,基於各種因素,更多中國企業傾向在海外設廠經營。
就在1月15日,工信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中小企業出海服務專項行動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勵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加強對出海中小企業境外業務的支持。
另一位上海券商機構分析師表示,未來中資大行可能將會與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在中國大陸服務外資企業爲主一樣,跟隨中國跨國企業在當地經營發展。不過,海外市場也要注意出現水土不服以及監管、法律問題,尤其新開發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