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創作要尊重大衆審美(高峰之路)
陳涌泉
老百姓的反應最說明問題。願意跟着唱,說明老百姓喜歡;能夠跟着唱,說明普及程度高。“安萬現象”是新大衆文藝表現之一,呼喚我們真正把觀衆的好惡放在心裡,積極迴應時代對戲曲提出的挑戰,通過實事求是和主動作爲,讓戲曲藝術持續煥發光彩。
天生“花臉”看安萬,一曲《潼關》震陝甘。連日來,從陝西西安到甘肅平涼、蘭州,民間秦腔藝人安萬率團演一地火一地,在線上線下掀起陣陣熱潮,特別是上萬觀衆在凜冽寒風中與臺上演員一起高唱《興漢圖·潼關》唱段的場面,激情澎湃、酣暢淋漓,譜寫了戲曲演出史上新的佳話。那山呼海嘯般的聲浪發出的不僅是廣大觀衆對千年秦腔的由衷熱愛、對戲曲藝術的真摯情感,也是人民羣衆對當下文藝創作的殷切期盼、熱情呼喚。
新時代中國戲曲與時俱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一些幾十年來的困擾仍然需要下功夫去解決,特別是表現在專業戲曲院團新劇目的創作上。劇目數量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高,舞臺技術也越來越先進,能夠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作品卻爲數不多,日常最上座的依然是傳承下來的骨子老戲。樂隊的編制越來越大,演員的學歷越來越高、發聲也越來越“科學”,可新戲的唱段就是流傳不開,觀衆喜聞樂見、競相傳唱的大多依舊是老戲中的經典名段。而安萬劇團,一個地地道道由草根藝人組成的民營團,演出卻受到觀衆如此追捧,引發萬名觀衆同聲合唱,究竟爲什麼?
安萬劇團簡單純粹,他們只演老百姓愛看的戲,只唱老百姓愛聽的腔。他們演出的大多是經過整理的秦腔傳統經典,演繹着人生悲歡、世間百態,又不失家國情懷、慷慨悲壯;他們的唱腔質樸粗獷、寬音大嗓,唱出了西北大地流淌千年的血脈之聲,也吼出了安萬自己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精神,熱耳酸心、蕩氣迴腸。兩相對比,一些院團在創作中還存在問題,比如:依然有浮躁心理,想的是獎項而不是觀衆;丟掉了十年磨一戲的精神,狗熊掰棒子,浪費了大量戲劇資源;對戲劇文學缺乏敬畏,一劇之本重要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認爲二度創作請幾個大腕就行了,導致一部戲先天不足;唱腔丟失傳統,一味求“新”,導致劇種異化、特色弱化、戲韻寡淡、聽之無味。
老百姓的反應最說明問題。願意跟着唱,說明這樣的唱腔老百姓喜歡;能夠跟着唱,說明這段唱腔的普及程度高。根本上講,這樣的唱腔好聽、好唱、好學,符合京劇大師程硯秋所說的好唱腔的標準。一面是個別院團被改得四不像的“注水唱腔”,一面是安萬劇團“原汁原味”的秦風秦韻,觀衆毫不掩飾自己的好惡,那萬人大合唱既是觀衆對好戲好腔發自內心的喝彩,也是對一些戲曲唱腔長期存在問題的鮮明表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個劇種。而唱腔是劇種的靈魂,集中體現劇種特色,蘊藏着一方百姓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無論天涯海角,只要熟悉的旋律響起,就會使遊子的心靈得到極大慰藉。無獨有偶,前不久也有一家民營劇團到新疆庫車演出,一位89歲的老人在現場含淚表示,聽說家鄉劇團來演出,激動得頭天晚上沒睡着,天不亮就穿上衣服坐着等,看家鄉戲解饞!“解饞”二字把一個久別家鄉的遊子對家鄉戲的喜愛與渴望詮釋得入木三分。不難想象,假設老人乘興而來,聽到的卻是異化的唱腔,根本尋不到鄉音的味道,他將會怎樣失望與不甘!
“安萬現象”是樹正氣、接地氣、有煙火氣的新大衆文藝表現之一,是時代機遇與個人拼搏的契合,更是大衆審美與傳統藝術的交響、觀衆期待與創作現狀的落差等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它呼喚我們真正把觀衆的好惡放在心裡,積極迴應時代對戲曲提出的挑戰,通過實事求是和主動作爲,讓戲曲藝術持續煥發光彩。
對此,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真正創作演出老百姓喜愛的戲;要尊重創作規律,發揚十年磨一戲的精神,努力打造好看耐聽的作品;要摒棄“題材決定論”,讓所有好題材都能煥發藝術光彩;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舞美設計製作應凝練節制、空靈詩化;要堅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鼓勵在充分尊重戲劇本體基礎上的創新創造,正確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度和效;要保持戲曲藝術的羣衆性,追求雅俗共賞,要進得殿堂,更要把舞臺搭建在廣闊大地、搭建在老百姓身邊。對於戲曲藝術來說,最關鍵的一條,唱腔要保持劇種特色,避免劇種異化、唱腔歌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戲曲只有堅持守正創新、保持劇種特色,才能越演越火;只有尊重大衆審美、傾聽人民心聲,才能入耳入心。
(作者爲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一級編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