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教師的心理壓力,誰來紓解?
圖/視覺中國
一週熱話題
《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日前經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將於今年11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規。
如今全社會都特別關注和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但教師作爲學生成長中的關鍵角色,其心理健康問題卻常常被忽視。有研究數據顯示,300多萬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爲18.7%,而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爲17.8%。這一數據表明,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共生的,教師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理髮展。
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來聊聊教師該如何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我們該如何幫助教師緩解壓力。
中小學教師正面臨着
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2023年年初,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俞國良帶領團隊,對1998年至2022年間中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他們希望,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峻的當下,回溯過去,尋找趨勢演變的軌跡,儘早監測、預防,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項研究中,他們聚焦於焦慮、抑鬱、軀體化(如:心理障礙伴有失眠、噁心等身體不適)、強迫、偏執和敵對(如:易怒,或伴有攻擊性行爲)等六類教師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系統分析了幼兒、小學、中學、大學不同教學階段的老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影響因素與發展趨勢。
2024年3月開始,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他們發現,整體而言,過去22年,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緩慢上升的特點,這種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延續下去。而女性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教師惡化更爲明顯,且抑鬱問題更爲嚴重;不同教育階段相對比,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不容樂觀”,他們面對着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工作內容繁重、工作時間較長,面臨更多挑戰與難題。
“在教育的一線,中小學教師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東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張潤林表示,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時間延長、社會與家長的高期望以及非教育教學任務的增加,已成爲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威脅。
工作超時和精神“壓力山大”
雙重考驗
張潤林指出,造成中小學教師心理壓力的具體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超長的工作時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時間普遍超過12個小時,從清晨到夜晚,他們不僅要負責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學生的午休看護和課後託管工作。這種超長工時已經成爲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第二,社會期望與家長干預。除了工作時間過長外,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高期望也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們往往將教育視爲萬能的解決方案,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也隨之提高。此外,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過度干預,如對更換教師的不滿和頻繁投訴,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第三,非教育教學任務不斷加碼。隨着教育改革和政策的不斷變化,要求教師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和評估體系,這本身已是挑戰。而教師還需承擔越來越多的非教育教學任務,如安全教育、交通勸導等,這些任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成爲教師壓力的新來源。
第四,尊師重教的缺失。個別媒體對教育負面信息的誇大報道,進一步削弱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尊嚴,特別是一些學生或家長對老師的惡意舉報,如編造教師體罰、辱罵學生等情節。這樣的社會氛圍使得教師在面對挑戰時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和理解,甚至導致部分教師的職業榮譽感、獲得感和責任感降低,在工作中變得消極。此外,老師們困於自證,選擇躺平,陷入“不敢管、不願管”的困境;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老師首先會衡量利弊,先保護好自己,再去管教學生。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嚴重破壞了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要像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樣
重視教師心理健康
張潤林指出,要真正紓解教師的心理壓力,需要從源頭入手,全社會共同努力。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師減負一直以來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除了《意見》,多地還推出了教師減負清單等措施。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像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樣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張潤林建議,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和尊重教師的工作。同時,學校應爲教師提供更多的文體活動和專業發展的機會,以提高教師的抗壓能力和專業水平。“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關係到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長。只有當教師們能夠在工作中保持積極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培養下一代。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教師自身要給自己留一些
“關愛自我的時間”
作爲學校和教師自身,可以做哪些努力來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呢?
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副校長鮑曉旋指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教師也不例外。“作爲教師,我們都希望能成爲一名好老師,有自己的職業理想,這也是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重要內驅力。社會要給予老師充分的尊重,給予老師的工作充分的價值肯定。‘看見是療愈的開始’,對於老師工作的辛勤付出要看見、要認可、要肯定。這些尊重感和價值感將會成爲積極的心理能量,爲教師賦能。”
心理壓力就像是無形的石頭,壓在心裡,不及時疏解,就會感覺越來越重。鮑曉旋指出,教師的心理壓力很多時候有同質性,困擾的來源也會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在學校活動中,可以組織同質性的小團體輔導,搭建平臺和機會。讓有類似困擾和壓力的老師們,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把內心的困擾表達出來,互相給予力量。大家會發現,原來困擾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我不是孤獨的,而是有小夥伴一起,我們可以一起說、一起想、一起試。”
鮑曉旋表示,學校還可以在評價上給予老師支持,建立更加積極取向的評價體系,減少評價帶給老師的緊張和壓力。“積極取向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聚焦在老師的成長和進步上,能夠更好地起到正強化的作用。也避免老師將情緒陷入競爭的壓力中,更好地聚焦正向行爲。以積極評價促發展,以積極評價促進步。”
鮑曉旋指出,社會和學校還可以提供相關的專業資源,讓受到心理壓力困擾的老師們能夠有專業的求助渠道,讓有求助需求的老師能夠更便利地尋找到專業力量的幫助和支持。“有一個專業的途徑,可以緩解內心的焦慮、緊張和不適,這樣可以讓老師的身心狀態越來越好。”
作爲一名專職的心理老師,鮑曉旋也給老師緩解心理壓力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老師可以培養自己積極的心理品質,爲自己的心理賦能。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可以試着轉化想法,用更多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問題,這樣可以減少困擾帶給我們的消極感受。同時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有力量。用成長型思維看待自己和工作,也可以秉持終身學習的積極心態,學習也是一種交流和充電,幫助自己提升工作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可以有一些“關愛自我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運動,打球、跑步、跳操等等。按照具身認知的觀點,身心一體,相互影響,身體動起來,多出出汗可以幫助我們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好。還可以動靜結合,如繪畫、插花、正念、瑜伽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在“關愛自我的時間”裡也可以去吃美食、看電影、逛街休閒,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休閒活動,走出家門,去戶外踏青賞美景,讓自己的內心更充盈和快樂。
鮑曉旋提醒道,社會支持系統是幫助老師減壓的重要力量,朋友和家人的支持陪伴也非常重要,“當有困擾來襲,狀態不佳的時候,可以和家長說一說,可以和朋友聊一聊;當有快樂感受時,也可以分享快樂,讓快樂加倍;當困擾持續,依靠自身力量無法緩解的時候,也要積極去尋求專業的支持和幫助。”
家教小課堂
數字時代,親子共成長
東莞高級中學心理老師
肖健美
碎碎念
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拓寬孩子認知視野的同時,也爲親子關係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挑戰。親子關係已不再是傳統的“父教子從”這樣單一的從屬關係了,而是孩子“數字反哺”的雙向平等關係。父母的教育者角色也需隨之作出調整。
首先,父母要做好數字時代的“學習者”角色。一方面,父母需要與時俱進,迭代更新認知,樂於接受網絡新事物,這樣才能跟上孩子發展的步伐,讓網絡資源爲家庭數字教育賦能。另一方面,父母要學會俯身向孩子學習,來彌合親子間的“數字代溝”。
其次,父母要做好“守門員”角色。數字時代,家庭和學校要合力提升孩子的網絡素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導向,引導孩子安全上網、規範網絡行爲,提升網絡信息辨別力。
最後,父母要做好“陪伴者”角色。網速的提升降低了人們的耐心,電子產品的管理失控助長了家庭教育的焦慮。因此,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做好時間管理的表率,也需減少強硬管控,拓寬孩子娛樂的方式,增加更有意義的親子互動,協商固定的無電子產品干擾的親子時光,提升親子關係的質量。
練一練
寓教於樂的數字化養育實踐活動
活動一:對於低齡段的孩子,父母可藉助網絡中的各類App,與孩子開展趣味性學習,如英語動畫視頻、識字App、繪本App等,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的刺激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活動二:對於高齡段孩子,父母可引導孩子從被動接受網絡內容的消費者轉化爲主動分享內容的創作者,如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所學、所思通過視頻或文字的方式分享到網絡中,規範引導,賦能孩子的網絡素養。
活動三:對於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父母不妨嘗試先參與到孩子的數字世界中,如加入孩子感興趣的社羣或親自體驗孩子感興趣的遊戲,增加對孩子的瞭解,從而將教育和興趣結合,讓教育更有針對性。
心事問診
本期答疑老師:
梅州市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陳彬
對於考試
要“在戰略上藐視
在戰術上重視”
學生提問:
我是一名初三的女生,在一所頂尖中學的重點班讀書,平時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尤其是數學成績遙遙領先。但是特別神奇的是,一到大考,我就考得一塌糊塗。其實考試的時候我也沒覺得題目有多難,但成績出來後就是比平時差很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真的是心理素質不行嗎?
陳彬:
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哪些因素有關,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和課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習心理實驗室有個相關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與以下因素相關:第一是實力,也就是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是心態和狀態,心態就是你怎麼看待考試的,你對考試持怎樣的一種態度,狀態可以說就是你考場的發揮程度;第三是運氣因素,包括你和閱卷老師的匹配程度,你的書寫、你的答題思路,你認爲的答題關鍵點等,運氣還包括試卷中遇見你會的“福氣題”或者不會的“老問題”;第四就是其他因素。
參考以上結論,結合你的情況,你的實力(在重點班並且成績名列前茅,數學遙遙領先)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了,重點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心態和狀態。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對於敵人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重視”。我認爲,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大多數考試只是幫助我們檢查自己對知識是否熟練掌握,它會暴露我們的不足和弱點,而不是把我們幹掉;它並不能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考試僅僅是考試而已。當然,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做好複習計劃,認真執行,理清考試程序,冷靜沉着應考。還有一點就是,要堅信自己,積極暗示:既然我認真複習了,我就不怕考試;我能夠答好,因爲我很努力。
此外,你提到“考試時也沒覺得題目有多難”,但結果不如意。這就需要你去反思和總結經驗:題目真的不難嗎?審題時夠仔細嗎?爲何做錯?自己是似懂非懂還是熟練掌握?考後寫反思、研錯題是提高應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不要和他講道理
家長提問:
我兒子現在讀小學三年級,每次我叫他去學習,他都各種不情願,還總是跟我擡槓。我告訴他:“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在社會就是個沒用的人。”他竟然理直氣壯地說:“沒有用就沒有用啊,我就是個垃圾啊!”孩子說這樣的話,我該怎麼辦呢?
陳彬: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人際關係的一切煩惱都是因爲不能“落實課題分離”。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事情,理應由孩子負責。家長需要做到的是必要的提醒和陪伴,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非常重要,家長要幫助他們養成在固定時間和地點完成作業的習慣,引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例如,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好,放學後先出去玩三十分鐘,晚上七點到八點爲作業時間。家長可以用開放式的提問“你今天準備怎麼安排你的作業”來代替命令式的提醒“快點去做作業啦!”同時,家長的行動至關緊要:你是邊玩手機邊扮演監督者的角色,還是與孩子保持距離,自己處理自己的工作或者是看書學習?美國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所以家長們真正要費心思的地方應該是:如何爲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孩子安心學習。家長可以考慮先做一個學習的示範者,然後和孩子一起創造一個學習型的家庭。家長也要注意發現、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多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學”,促成孩子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和他講道理。家長要發現和接納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情緒是什麼,具體原因是什麼,然後再進行引導。例如,小朋友不想放學回來馬上做作業,可能是因爲這時是他玩伴最多的時候。對於孩子的一些消極情緒導致的消極語言,家長沒有必要太在意,更不要強化,可以採取幽默的方式進行迴應,例如:我們家可不是垃圾桶哦。你口才就很厲害啊!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