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不“稀” 重在新質
來源:經濟日報
產值由2022年的677.5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829億元,增長22.4%,今年有望超千億元;稀土新材料企業增至97家,產能達到22萬噸,成爲國內產能規模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大力發展稀土永磁電機產業,推動永磁電機產業園由概念變爲現實……內蒙古包頭市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上交出的稀土產業發展答卷,傳遞的信息讓人倍感振奮。
探究箇中原委,創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即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稀土管理條例》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稀土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持續提升稀土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儘管我國稀土在資源儲量、礦產量等方面在全球有一定優勢,但是資源優勢並不一定是核心的競爭優勢,只有插上創新的翅膀才能轉化成產業發展優勢。況且,如論壇上專家所言,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從全球視角上看,稀土其實並不“稀”,稀土資源保障率在金屬元素中是很高的品種,而且隨着城市礦山的不斷髮育,以及綜合回收、循環利用等技術的推廣應用,稀土資源保障率有望進一步提高。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提高創新發展能力,才能切實提升我國稀土產業發展水平。
注重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要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鼓勵各方面協同創新,發揮好各級創新平臺的作用,提升基礎研究、中試驗證、生產運用、測試評價等全產業鏈的創新水平,突破發展瓶頸,提升領先優勢。要敢於走出舒適區,積極應對下行壓力,化“危”爲“機”,結合行業發展前瞻和不斷變化中的市場需求,主動開拓新領域新應用,同時提高稀土全產業鏈各環節的綠色化、低碳化、自動化等水平,加快培育形成稀土新質生產力。
鼓勵多方參與。作爲國家重要戰略資源,稀土產業創新發展不能單打獨鬥,而是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齊頭並進。尤其在當前市場相對低迷的背景下,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不管是大集團還是中小企業,是國有公司還是民營企業,鼓勵他們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互補短長,共同鍛造創新力量,把“量”的優勢轉變成“質”的提升,不斷提高稀土產業的競爭力。
堅持人才引領。創新是稀土產業發展的根本,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人才培養需要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努力,企業的實戰平臺同樣關鍵,要以問題爲導向,注重產學研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不僅培育研究型的科技創新人才,同樣培育應用型的卓越工程師。育出人才還得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營造重才愛才濃厚氛圍,構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銜接貫通的發展生態,讓人才“關鍵變量”轉化成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餘 健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