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番國志:明朝使者筆下的絲路見聞(下)
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的使者陳誠曾不遠萬里,前往的撒馬爾罕和赫拉特。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帖木兒大帝的繼承人沙哈魯進行外交回訪。順便留下《西域番國志》和《西域行程記》,對自己的中亞之旅作出精準記錄。
相比有類似經歷的前人,陳誠所處的時代距離當代更近,所以在文字描述層面更爲細緻。而且是面對一個仍舊較爲強大的帝國,沿途行程都有完整安排,不必花時間在分崩離析的城市間偓佺。因此,有更多精力觀察風土人情。
在陳誠出訪的時代 帖木兒帝國已出現分裂
在進入蔥嶺外的廣袤大地後,陳誠一行經過帖木兒帝國與東察合臺汗國之間飽受戰火摧殘的邊防關卡--養夷城(今哈薩克斯坦養吉肯特)。
隨後,使團遇到的第一座大城市--賽蘭城。此城在撒馬爾罕以東,故而一行人得到那裡來的使者接應。這裡土地平曠、一馬平川,而且樹木茂密且流水環繞。清秀的山水令人想起江南的美麗風光,但是眼前偏甜口的異族飲食和奶茶、奶酒則提醒着他此地是遙遠的西域。
今日的養夷古城遺址
縱然旅途勞頓,當地人還是提醒他們不能放鬆警惕。因爲草原上出產一種名叫“黑蜘蛛”的小蟲子,也就是”黑寡婦“。這種小蟲子喜歡出沒於離水較遠的地方,牛馬一旦被黑寡婦咬到就沒有不死的。人若被它咬到,則全身都會非常疼,痛到在地上直打滾。
當地人只有一種解毒辦法。那就是用薄荷枝拍打全身,然後用羊肝的汁液擦拭全身,並且徹夜誦經祈禱才能緩和疼痛。即使如此,受害者也要蛻一層皮。所以根據當地人的建議,使團紮營必須靠近水源,這樣才能免遭這種毒蟲的撕咬。
黑寡婦蜘蛛雖然毒性很強 但懼怕在近水處活動
在昭武九姓舊地,陳誠進行過仔細考察和觀看。他看到唐代的康國,也就是撒馬爾罕處於獨立統治者治下,正和以赫拉特爲中心的沙哈魯集團分庭抗禮。此地開闊平曠,四周都是高大的山地,而秀美土地相當肥沃。城東還有一條緩緩向東的河流(澤拉夫善河)。城市開有六個大門,城外有深深的壕溝庇護城鎮。其統治者居住於城市的西北角堡壘中,宮殿的壯麗程度堪比他後來到達的赫拉特。
本地街市繁盛,小巷子和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儘管人煙鼎盛、商賈輻輳,但居民們還能以牛車或驢車作爲交通工具。城市周圍種植着桃,杏,梨,李,花紅,葡萄等作物,還有白楊,榆樹,柳樹等綠化植被。但所有出售物品大都不是本地土產,而是外國的舶來品。撒馬爾罕的人民長相俊美,生活條件明顯比一路上許多經過的地方要好,而且陳誠在這裡看到了很多來自南方的商賈,這意味着他離他的目的地越來越近了。
在帖木兒時代 獲得大力修繕的撒馬爾罕
事實上,陳誠看到的撒馬爾罕市容與當初玄奘看到的有相似之處。只是和玄奘的時代不同,陳誠特意提到城市的東北有“回回拜天之所”,也就是清真寺。建築用珍貴的青金石裝點,裡面有寬敞的廊柱結構,木雕雕工精美巧妙。寺廟中間有講經堂,《古蘭經》被厚重的羊皮精心包裹,經文是用泥金書寫的,看上去異常華美。
此外,陳誠還仔細參觀沙哈魯之子兀魯伯的皇家花園。裡面鬱鬱蔥蔥的景象,還有鮮花的馥郁芬芳,都給陳誠留下了深刻記憶。他騎着裝飾着金銀和玉石馬鞍的駿馬,與當地貴胄穿行在鮮花美草當中,高聳的樓臺建築被各種植物掩映在花叢裡。這樣的花園,還有花園中的玫瑰是波斯-阿拉伯詩歌中非常常見的歌題,點綴了許多詩人的詩篇。百多年後,還會給短暫落腳的巴布爾皇帝留相同印象。
歷史上 撒馬爾罕都是一個花園城市
與撒馬爾罕情況類似,還有曾是唐代昭武九姓的其他城邦。陳誠在達溼幹(塔什干)、卜花兒(布哈拉)、渴石(沙赫裡薩布茲)等地都看到過類同情景。不僅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民物富庶,而且街道密、市集繁榮,土地能出產五穀桑麻和各種肉食獵物。尤其是在渴石,當地還有一座帖木兒興建的陵園和漢白玉石柱,卻因爲缺乏維護而暫時凋敝下去。這些粟特人活躍過的偉大城鎮,還在享受着內亞絲路歷史上最後的繁榮時代。
在參觀完撒馬爾罕統治者的轄區後,陳誠的隊伍繼續南下,從而目睹到中亞著名的交通要道。那是位於今日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上的鐵門關。當馬隊從這裡經過,看到兩側山壁陡峭對峙,山壁高聳地如刀劈斧削,而且兩側都是紅色的山石,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態勢。
鐵門關是從南方進出河中的重要隘口
當年玄奘法師途經,留下"兩旁石壁,其色如鐵"的記載。現在陳誠又目睹到類似景色。數百年時光飛逝,這裡見證了無數商隊、軍隊、馬隊南來北往。與陳誠比較接近的時代,西班牙特使克拉維約也從這裡打馬走過,留下了對鐵門關的文字描述。
通過鐵門關,第一座重要的城市就是鐵爾梅茲。這座城鎮位於阿姆河右岸,依託阿姆河分佈,河水比較寬闊,如果不用舟船就很難渡河。城內外居民有數百家,兩岸牲畜蕃息,河中有很多魚。
伊斯蘭手抄本上的 鐵爾梅茲風貌
陳誠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是位於阿富汗境內的赫拉特
此行的終點哈烈,就是當時沙哈魯政權的首府--赫拉特,也是當時中亞地區重要的文藝中心和宗教中心。
公元1381年,帖木兒大帝進軍此地。但在一年後又被古爾山區的阿富汗人襲擊奪回。1397年,呼羅珊成爲帖木兒幼子沙哈魯的封地,其中的哈烈成爲該地區的首府,並在其治理下重新走向繁榮。到1409年,沙哈魯即位後哈烈也成爲一國之都,所以明史中稱這個國家爲“哈烈”。
伊斯蘭手抄本上的 帖木兒征服赫拉特
在沙哈魯和兒子兀魯伯統治下,赫拉特成爲一座美輪美奐的花園城市,讓陳誠深度體驗到風土人情。作爲西域重鎮,當地民俗其實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明成祖對西域的關注重點,主要就集中在哈烈之上。所以陳誠饒有興致地對所見之物詳細記敘,甚至可以視作對準噶爾盆地、吐魯番、河中地區以及阿富汗等地民風民俗的整體概述。
在建築風格方面,城市中有很多房屋爲石砌。屋頂方而平整,遠遠看去如同高低起伏的高臺。不像漢地建築物那樣要用棟樑和屋瓦富戶,可以和一國之君的規格相媲美。國君與富人的房間內部的陳設十分華麗,雕樑畫棟、鑲嵌着各種寶石和動物骨骼。統治者沙哈魯的宮殿中還有錦繡帳房和鋪數重被褥的金牀。宮殿中基本上沒有漢式椅子,所有人都坐在地毯上。由於亞洲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和中亞其他地方一樣,這裡的建築都大都開天窗,晴天的時候以天窗採光。即使下雨,人們也不會輕易地給屋頂設置帷幔遮擋。
赫拉特的富人 會用綾羅綢緞+掛毯裝飾房屋
富貴人家會掛上綾羅綢緞或者掛毯來裝點,平民要麼住在土屋裡,要麼住在氈房裡。大屋裡還會掛上白色布匹,僕人們會來回拉動這些白色布匹產生風,是當地人解暑降溫的好辦法。爲了在盛夏降低室外溫度,人們會往地面上灑水,藉機吸熱被蒸發掉。同時,在屋頂懸掛大片布匹讓人搖動,以此產生空氣的流通。這就是當地人所謂的“風扇”,他們能以這種方式達到降溫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富人住宅旁邊開滿了花色燦爛、馥郁芬芳的玫瑰。這些香氣很重的花瓣一旦被採集,就要按釀製燒酒的工藝提煉,做成特製香水。無論是用香精噴灑衣物或者加工酒水,都能留下久久不散的香氣。這一中亞特產被陳誠特意記錄下來,還在《西域番國志》中專設了詞條。
玫瑰製成香水的做法 現在依然相當流行
在服飾和禮節方面,沙哈魯穿着貫頭衣和無袖罩袍,頭頂白色罩帽。國民對他的稱呼是“速魯檀”(蘇丹),這是伊斯蘭教國家常見的君主頭銜。帝國王子們則有米兒咱稱號,陳誠說這是顯貴家子弟的稱號,相當於漢語的舍人。不過,這只是比較粗疏的翻譯。
陳誠還準確記載了帖木兒帝國中僅次於蘇丹的高官--“刁完”,相當於漢語中的宰相。他會協助國君處理國中的大小事務。在行政管理上,帖木兒政權都不使用印章,主要是使用金銀戒指上的圖案作爲押花紋路。由於所有貴族的戒指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就避免有人會僞造命令或僞傳書信。
古畫上的 米蘭沙形象
在姻親關係上,男性娶表姐妹比較常見。當地人並不以此爲恥,還覺得這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等到親人去世,婦女要用黑頭巾裹頭。但服喪不足百日,就可以恢復正常服飾與生活。富人往往會耗費重金爲死者修建豪華麻扎,貧窮之人則只能在房屋旁邊修建相對簡陋的小墓。
在信仰方面,陳誠準確記載了穆斯林不進行偶像崇拜的情況:他們不修建祠堂,不崇拜神像和畫像,只會在特定的時刻參拜聖人或者古代君主們的麻扎墓。
陳誠的時代 中亞大部分居民都已成爲穆斯林
待人接物方面,陳誠認爲中亞人的禮節簡單易行。見面只用微微鞠躬彎腰,然後說“薩里瑪裡”(Salam Alaykum)。直到今天,這都是伊斯蘭世界中很常見的問候語。如果遇到尊貴的人,就行單膝下跪禮。如果兩個人久不相見,或者要表示特別尊重,也要單膝下跪行禮。若兩個人輩分或地位對等,就用握手或者擁抱致禮。如果是下級見上級,則只用握手就行。如果是普通的向人致意,便只用說“撒藍”(Salam)。
在飼養的家畜上,馬匹被放在密不透風、冬暖夏涼的土屋中餵養。雖然不會輕易地透風或者日光,但這種方式卻能保證馬匹身強體壯。在各種家禽和家畜上,豬肉被嚴令禁止。但當地人會飼養和中原大體一樣的其他家畜,只不過宰殺方法必須嚴格按照回教的方式宰殺,否則殺了當地人也不會吃肉。
作爲帝都 赫拉特有着非常精良的養馬業
在法律方面,赫拉特等地的法律較爲寬鬆,基本上沒有死刑。如果惹出人命就罰錢,更小的過失則是接受鞭笞即可。只是因爲穆斯林要嚴格禁止飲酒,所以對酗酒者的懲罰非常嚴厲。當然,對於出身其他民族、但是願意皈依伊斯蘭教的人,只要皈依就獎勵一定的錢幣和馬鞍、衣服等獎品。
至於餐具與宴會,陳誠注意到通常人們吃飯不用桌凳,而是席地而食。居民也不用筷子進食,肉飯和餅直接用手抓。酒器大都用金銀打造,而主要餐具是陶或者瓦制的。食物通常被擺在案几上,吃完就把案几撤去。在宴會上,人們送禮一般是以九爲吉利,送禮的數量以九爲吉,一般是取19、99等包含九的個數。珍貴禮物包括錢幣、珍珠、玉石、良馬或獵犬。尊者先下令上酒,等到尊者飲酒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單膝下跪敬酒。然後尊者一聲令下,下令人們端着金銀幣和絲綢然後分給衆人。領主還會將金銀幣慷慨地撒給參與宴會的衆人,這種奢侈的撒幣方式叫作“喜錢”。此外,觀看舞女跳舞、欣賞馴獅人訓練獅子也是陳誠體驗過的西域式娛樂活動。
傳統的穆斯林大餐菜品
當地人把市集叫做“巴咱爾”,也就是今天伊斯蘭世界常用的對市集的稱謂“巴扎”。每七天舉辦一次,讓人們帶着貨物前來貿,從白天到日落熱鬧一整天之後才慢慢散去。這種習俗至今都依舊存在於塔里木盆地,如同活化石般散發着無窮無盡的煙火氣息。蘇丹從市場的交易額中收取2/10交易稅,這也是國家運作的經濟支柱。店鋪裡會出售弓矢、馬鞍、衣服和小傢俱,往往是同一類別抱團擺攤,出售駱駝馬匹的另成一片商區。雖然商人數量巨大、貿易活動非常頻繁,但交易活動卻井井有條,很少發生激烈的爭執衝突。
由於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家中不設竈臺,所以使團主要在參觀中進食。所有餐廳都是晝夜不息地營業,晚上點燃牛羊油脂肪製作的蠟燭。這種蠟燭頂在鐵柱子頂端,以棉絮或羊毛作爲燈芯,即使下雨了也很不容易熄滅。食物以酸甜爲主,就算吃飯也要放很多油脂,所以口味較重。事實上,這種風格的飲食習慣,在本書提到的之前的年代裡就有跡可循,在今天新疆和中亞大地上生生不息。
由於經貿發達 赫拉特的餐廳會在深夜營業
有意思的是,比陳誠早十年赴帖木兒朝廷的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在其紀行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記載。他描述的內容和陳誠的記敘有很多對應之處:
歷年以來,從欽察﹑印度以及韃靼境各處,運來撒馬兒罕之商貨,無虞千萬。而城中既無存放之處,有無成列售賣之大市場。帖木兒於是命人建一座橫貫全城之商業市場,於其內招商設肆 …… 商肆建在街道兩旁,對峙而立 …… 通路上面,搭有棚蓋”,“市場上之各商肆,自清早即開市,至傍晚方收市。肉店則至深夜,尚在營業。
赫拉特的夜市經濟 讓陳誠印象深刻
陳誠還準確地記載當時中亞人使用的銀幣--抵納,也就是來源於古羅馬、然後被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繼承的貨幣單位第納爾。
此外,當地還有一種名叫“蒲立”的銅錢,但僅限赫拉特本地使用。其實這個詞“Pol”來自於中古波斯語的“*pōl”,由古希臘的即奧波勒斯演變而來,歷史上很多中亞地區的汗國、政權都使用過普爾錢。清朝收復新疆之後,繼續鑄造了紅銅質地的普爾錢,今天維吾爾語中的錢幣亦有類似發音。
帖木兒帝國的第納爾金幣
除發達的紡織業和餐飲業,赫拉特土產的和通過貿易獲得的有金銀、玉石、紅寶石、青金石、珊瑚、琥珀、水晶和硃砂等寶貴礦物。這些珍寶大都是通過絲路貿易獲得。當地人善於製作銅器、金銀器和陶器,而且會用金銀給陶瓷描花,看起來很美。但因爲土質的原因,在輕輕敲打當地的陶瓷時不像中國的瓷器那樣有清脆的迴響。
本地人還會製作玻璃器。但因爲不是特別精緻,所以僅是用來當擺件賞玩。如果將彩色的玻璃安裝在窗櫺上,陽光透過彩色的玻璃就能投射出繽紛的色彩、絢爛奪目。
15世紀 中亞地區的藍色玻璃碗
在阿姆河邊的樹林中有許多獅子出沒。作爲中亞的特產之一,獅子很早就被中亞貴族們進貢給中原。而且隨着佛教東傳,獅子在中原文化中也形是比較正面形象。即便在中亞與古代新疆,獅子亦是勇敢君主的象徵,類似獅子王或獅子汗的稱號不斷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中亞的王公貴族們喜歡捕捉獅子幼崽,將其作爲寵物一點點養大。每餐都要吃十多斤肉,否則等到獅子徹底長大,就很難被人馴化了。
15世紀 穆斯林畫作上的雄獅與公牛搏鬥
類似當年玄奘、法顯等人的目睹,在城郊遊人還可以看到繁盛的綠洲農業。雖然當地農民不是很勤奮,沒有頻繁地開墾土地,而且農業技術很粗放,所幸土地本身很肥沃。因此,有十分豐厚的農業產出。
赫拉特所在的阿富汗地區也有漢地五穀,特色瓜果異常甜美。當地有一種晶瑩剔透、個大皮薄的大葡萄,其中沒有葡萄籽,一吃就是充足的水分、滿口的甜蜜。另有一種名叫“巴旦”的杏子,不僅果肉甜,而且果仁敲開之後香氣四溢。當地的花紅又大又脆,色澤很好。至於一種陳誠所謂的,不知道怎麼種出來的大棗“呼麻”,其實也就是椰棗的音譯。蔥頭有拳頭那麼大,而有的菜頭重十餘斤,大的和蘿蔔一樣。從撒馬爾罕到赫拉特,一路上人們喜歡使用用堅硬的鹽礦製作的盤碟。如果用這些餐具盛肉,就免去了給食物放鹽的步驟。由於阿富汗地區多山風大,所以當地居民修建了大量風車來磨穀物。
中亞的主要城市 都有相當發達的綠洲農業
雖然絲綢之路的最興盛時代已過去,但是陳誠還是看到赫拉特居民的生活奢侈與衣着華美。男女老少都不習慣負荷重物,全靠驢馬駱駝協助,稍微輕一點的物資可以讓人用頭頂着前進。由於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故而性好奢侈且喜愛打扮。家境稍微好一點的貴族子弟,會在馬鞍上鑲嵌金銀,並在腰帶和刀鞘上鑲嵌珠寶。
城中還有地位相當於太學的宗教學校“默得兒塞”,專供學生及宗教人士修習經文。這是一座巨大的土屋建築,裡面會有精通伊斯蘭教義的“滿剌”,也就是講經堂裡面有一個巨大的金屬鼎。除毛拉作爲講師,寺廟中還有經學生和各種精通教義的人,因此陳誠將清真寺類比爲中國的大學。
陳誠也注意到赫拉特的學校體系
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納瑪茲”的地方。每個月穆斯林都要面向西方,也就是麥加的方位做兩次拜望。有時間的人會來到清真寺,排成行列地跪在地上,在阿訇的喊話指揮下統一跪拜。倘若信徒正在忙碌,即使再忙也都要立刻跪地做禮拜。直到19世紀,這個鑄造於12-13世紀的古鼎依舊保留在赫拉特的清真寺中。
在沙哈魯的統治下,還有男女分開使用的混堂(大浴室)。裡面有專門的按摩師捏肩捏背,令人渾身暢快。由於當地治安相對較好,而且城郊地廣人稀,即使夜裡一個人騎馬獨行也沒有事。近郊道路兩旁建有土屋供往來的行人休息,這些房子叫做“朗哥兒”。內部能提供飲食的旅店則稱“臘巴兒”,裡面有食物和休息之所供遊人補充體力、遮風擋雨。
15世紀 中亞的浴室也對女性開放
由於沙哈魯選擇和明朝交好,所以陳誠一行人受到了良好的接待。赫拉特地區的發達文明和良好經濟運轉,都給明朝使團留下十分深刻印象。陳誠記載的很多中亞和西域的植被分佈,地理奇觀和人文風俗,不僅和《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克拉維約東使記》等記載,乃至更晚的《巴布爾回憶錄》遙相呼應,在今天的新疆等地都有跡可循。
但令人嘆惋的是,陳誠一路上看到西域和中亞的女性都大膽而奔放。她們可以騎馬上街,還會自由地和男子調笑戲謔。這就和今天的現實形成鮮明反差。
陳誠見到的繁華場景 恰恰是中亞衰落前的迴光返照
整體上看,因爲時代越來越靠近現代,也隨着書寫工具的進步,中原觀察者對西域的記載相當寫實而細緻。經過嚴謹的鑑別和過濾,對西域的記錄不再有怪力亂神和民間傳說。
只是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世界貿易的大動脈正在轉移。某些中亞的城鎮,可以在強權的維護下暫時保持繁榮。但塔里木盆地的絲路城鎮,則陷入一去不返的衰敗漩渦。在中亞大博弈和現代探險隊進入前,這裡雖爲周邊的各種帝國所瞭解,但多數時候都處於被遺忘或不重視狀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