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失利陳昌浩落魄去找高敬亭,高敬亭:廟小,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前言

1936年,紅軍的三大主力會合,並且開始制定新的作戰方案,首當其衝的就是準備渡黃河。

但是由於國民黨的阻礙,西路軍被迫開啓了西征的路程,然而路上的艱難險阻實在太多,導致西路軍只剩下寥寥無幾。

陳昌浩想借助高敬亭的軍隊東山再起,但是高敬亭卻一口回絕了他,並說:“我這廟太小,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要知道,高敬亭和陳昌浩也認識了四年之久,他們爲什麼會不歡而散?高敬亭爲什麼又會說出這句話?

一、陳昌浩

陳昌浩誕生於1906年,來自湖北武漢一個平常的鄉村。年輕的陳昌浩憑藉聰明的才智進入了一個高等學府,在那裡他巧合地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深受其理論吸引的陳昌浩,投入進共產主義的探索,並於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作爲共青團的一員,陳昌浩在家鄉承擔起了宣傳工作的責任。

在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宣告在七裡坪成立,而當時年僅25歲的陳昌浩作爲政治委員,承擔了這個新生力量的領導責任。

他們在中央蘇區之外建立的領地,成爲了他們的堅固基地。在那動亂的年代,陳昌浩領導下的紅四方面軍用堅定的戰鬥力展示了他們無比的英勇和決心。

1936年的十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圓滿完成了三大主力的會師使命,此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策派兵到寧夏開啓新的戰役,這是繼續前進的政治和軍事機遇的重要一步。

紅四方面軍接到行動指令,即以一個月的時間恢復體力和準備,以便在接下來的任務中渡過黃河並向北方的寧夏進行奪取。

在這次戰役的變動中,黨中央決定把位置在河西的部隊改爲西路軍,並向西出發,但中央考慮到新疆的特殊環境和不利於西路軍的戰場態勢,決定讓他們撤退。

然而,陳昌浩在收到消息後,堅定地回電,表示他有信心完成接濟任務。於是,激昂悲壯的西行之旅拉開了帷幕。

在經歷了一次次血肉橫飛的戰鬥後,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展示了其堅韌不屈的決心和勇氣,他們以血肉之軀,構築起保衛家園的壯麗畫卷,殲滅敵人兩萬人以上,併爲河東的紅軍主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然而,他們面臨的敵人,具有相當的實力,是由國民黨的正規軍和地方民團組成的聯合力量。

在這顯然的敵我實力差距前,西路軍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往往以兩三名戰士的生命,換取一名敵軍騎兵的隕落。

而河西特殊的地形、嚴酷的氣候條件,以及後勤補給的不足,使得他們的戰鬥情況異常艱難。在這場鬥爭中,由於敵我實力的懸殊,西路軍的優秀戰士只剩下數千人。

在這種艱難情況下,思慮再三,陳昌浩決定將剩餘的經歷過生死戰鬥的部隊分爲三個支隊,他們會分批離開戰火紛飛的前線,返回延安。

然而,這場以失敗收場的西征,成了陳昌浩一生心中無法撫平的創痛。

二、分道揚鑣

戰役的失利,我們的隊伍在祁連山遭受了痛苦的挫折。在這樣的局勢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不得不在祁連山石窩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討最後的撤退方案。

在這次會議中,列席的領導們最終決定由總指揮徐向前和政委陳昌浩先行返回延安,向中央彙報情況。

當然,徐向前本身並不願離開他的部隊,他願意留下來穩定軍心,但是陳昌浩堅持執行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的決定,這讓他們一行只有二十人的隊伍踏上了充滿了危險的返回之路。

然而,從祁連山至陝北的路途中,馬匪頻繁出沒,二十多人的隊伍顯得格外顯眼,他們白天隱蔽,夜裡行動,但危險仍時刻伴隨。

幾次他們都險些遭遇馬匪,生存的情況極其嚴峻。在如此危險的情境下,徐向前和陳昌浩決定採取分散行進的方式,以降低被發現的風險,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在途中,陳昌浩有幸遇見了趕去西北做生意的湖北老鄉但復三,他的熱情款待給了陳昌浩和徐向前不小的幫助。

然而,作爲山西人的徐向前,口音深重,讓人生疑,儘管有陳昌浩這位同是湖北人的老鄉在側幫助掩護,但安全始終是首要考慮。因此,經過一番考慮,徐向前決定短暫休整後立馬離開。

但是陳昌浩的身體一直不好,並且在西征過程中長久的鞍馬勞頓使他身體更加虛弱,他承受不住長途跋涉,二人只能就此分別。

從長征走到西征,他們的生涯從未分開,可稱得上是革命的鐵桿搭檔。

然而,生活從不完全如人意,此時的徐向前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只有與陳昌浩分開,纔有可能避免未知的危險。

三 、“我這裡廟小,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1907年,高敬亭在河南誕生,身上流淌着河南人的剛毅和熱誠。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清晰的認知到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道路。

但是因爲家裡的原因,上到一半的學堂,最終也沒有能力再去上了。黃麻革命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高敬亭的命運,

就像無數受貧困壓迫的青年一樣,他投身到這場生死存亡的革命鬥爭中。他的英勇和積極的態度獲得了中國共產黨的肯定,從而榮幸的成爲了一個黨員。

帶着對黨的信仰,高敬亭領會到了自己肩負的重任。在戰場上,他總是勇往直前,以至於深得戰友們的信賴和欽佩。1930年,他被任命爲鄂豫皖特區蘇維埃主席以及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的政治委員。

同期,陳昌浩擔任紅四方面軍政委,他與高敬亭不僅是上下級關係,而且共同經歷了長期的抗敵鬥爭,這使得兩人形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在陳昌浩的心目中,他堅信向曾是他的手下高敬亭求援是明智之舉。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高敬亭以 “我這裡廟小,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的話語拒絕了他。

關於這段歷史,在公開的記載中並未多見,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高敬亭曾斷然拒絕了陳昌浩尋求利用他的軍隊東山再起的請求。

可能,陳昌浩早已習慣於軍隊中的權威形象,習慣於以上級的身份與人交涉。或許高敬亭擔憂,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軍隊在陳昌浩的影響下,會走向曲折道路,因此他斷然拒絕了陳昌浩的請求。

結語

陳昌浩被拒絕後,他覺得很沒面子,但是又沒辦法,他只好先返回了老家。

他想在英山縣一帶拉起一支隊伍,但是由於國民黨的監察下,一直沒有成果,最終他也只好返回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