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有多“智慧”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腳踩黃土,汗如雨下,鋤頭翻飛,看天吃飯。你想象中的農業耕作還停留在這個階段嗎?
事實上,現代農業不論從耕作技術還是耕作模式上,都充分具備了現代“智慧”。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
從人力耕種,到利用牲畜,再到設施農業、機械化農業,人類與土地的合作一直在發展進步。而如今,藉助大數據與互聯網,農業生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智慧”首先從種子開始。
在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長沙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研究人員通過生物信息學的方法,可以直接“透視”種子的基因,找到控制這種穀類樣品大小、顏色、品質、抗病等基因,實現優選優育。相比較傳統的手動識別,耗時縮短一倍,準確度也更高。
由此技術衍生開發出的“育種管家”App,可以實現育種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通過監控記錄以及種業超算大平臺,對育種進行反饋,實現針對性的調控。
同樣會“計算”的還有常德西洞庭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內的智能農機。智能拖拉機根據地形自動規劃行進路線,實時調整作業效果;智能拋秧機可自主識別田塊邊界並自動轉向,及時解決堵秧、缺秧和秧苗行距不均等問題,提高秧苗成活率。而且通過不斷積累的農業數據,智能農機將進行自我學習、優化升級,變得更加聰明,作業更加精細。
目前中聯重科已在常德、益陽等地建起4個智慧農業基地,總面積約1600畝。據第三方檢測結果,中聯智慧農業應用於水稻數字化種植較傳統種植綜合成本節約100-200元/畝,畝產增收14.3%,品質指標高於一般大米。
而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工作人員可以在操作室內遠程遙控幾千米以外智慧農業示範園內的滴管施加水肥。這一智能灌溉系統只是園區智慧農場建設的一部分。生態環境實時視頻監控系統、蟲情測報系統、氣象信息及土壤墒情采集系統等智慧平臺可以自動採集環境信息,在經過數據統計分析後,指導農業生產。
“智慧農業下的生產效率是傳統農業無法比擬的。” 園區農業科技創新局局長王欣說,智慧農場一年可節約人工成本36.5%,同時,農產品產出及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畝均增效20%以上。
國家庫爾勒香梨大數據平臺則展示了庫爾勒香梨地理分佈、種植面積、出入庫數量等,通過數據整合繪製市場“晴雨表”,降低風險。同時每一份香梨上的溯源碼可以讓食客瞭解香梨生長全過程,保證了果品的質量。
改變不止在地上,天上同樣有“智慧”。
採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農藥霧流對作物從上到下的穿透力強,滅殺病蟲害效果好,農藥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同時它會自動規劃作業航線,降低人工作業的時間成本和施藥過程中人員中毒風險。
而遠在幾萬公里以外的“北斗”系統,可以讓兩名操作員在十分鐘之內,就測出60畝農田的各類農作物面積,並將水稻、其他農作物識別得清清楚楚。
農業“智慧”改變模式
機械化耕作的前提是土地連片和設施完備。
2018年,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中心通過集中服務方式解決了碎片化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問題,實現了區域內的專業化種地,提高了機械化率。
農業生產託管的“田管家”,推動了農業服務業的發展,也激發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從2017年的1個,擴展到現在全市12個縣區全面推開,長治市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由4.2萬畝,增加至280萬畝;服務小農戶由2.7萬戶增至38萬戶以上。
遼寧作爲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通過統一標準、專業服務的農業生產託管,成爲小農戶的“私人管家”。截至去年,全省有從事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組織1.4萬個,服務小農戶達到149.3萬戶,服務面積累計達到5941.2萬畝。
今年以來,新疆農資集團疆內14個銷售大區共完成大田半托管面積36.41萬畝,面積呈逐年上升態勢。
在烏魯木齊市烏拉泊,農民何勇祥將承包的1600多畝地土地託管給一家公司。對方除了提供種子、肥料等配送服務外,在4月到10月之間,每隔15天到20天就會來到何勇祥的田間,從播種,到觀察病蟲害、開展水肥管理、防治病蟲害,都提供免費的服務。
不僅是土地的集中託管,農業生產中的“智慧”思維體現在方方面面,於各細微處改變農業生產的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益。
新疆阿勒泰掌上牧場科技有限公司開啓了“掌上牧場”,讓消費者“手機養羊”,農牧民“代爲放牧”。客戶在線上選擇領養後,可以通過平臺,監測羊在草原上的生活軌跡。牧民在放牧之前,已經保證了一部分羊羔的銷售,還可以拿到養殖工資。一方面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與參與感,一方面監控羊羣的位置信息,提高養殖的利潤。
陝西柞水縣一直盛產木耳,但傳統的椴木栽培方式生產效率並不高。爲了開拓縱向空間,從在木材中鑽孔的椴木栽培,到製作菌棒排列在地上的地栽,再到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的大棚吊帶栽培――豎直懸掛一串菌棒,木耳的生產效率不斷提升。
廣西隆安縣的火龍果園區一到夜晚,則會變成一片燈海。隆安縣的火龍果種植基地利用現代化技術在夜晚模擬太陽光波,爲火龍果“補光”,促進火龍果的光合作用,以提升火龍果的質量和產量。據瞭解,利用這一反季節補光系統,可提高畝產1000-2000斤,利潤提高6000元左右。
科技爲現代農業賦予了“智慧”的耕作系統,而人類“智慧”爲現代農業謀劃了一條條加速的路徑。(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