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小偷家族》,看完這本書,心都碎了

“我把這些偷來的東西,還回去,我哥哥是不是就能快點回來了?”

這是2017年陝西一對“孤兒兄弟”盜竊案中,哥哥馬亮被抓後,8歲的弟弟軒軒對民警說的一句話。

電影《野孩子》劇照

兄弟二人並無血緣關係,哥哥馬亮靠偷東西養活這個8歲的弟弟,他不讓弟弟偷,告訴弟弟,長大別學自己,走正道。

當年電視臺節目報道了這個特殊的案件,這對兄弟以荒野爲家、抱團取暖的故事曾看哭無數人。

如今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的電影《野孩子》也已上映,電影由新銳青年導演殷若昕執導,王俊凱、關子勰主演。

這也是國內首部聚焦“社會困境兒童”的作品,影片旨在通過馬亮和軒軒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這一邊緣羣體,讓“關注”成爲一種力量,照亮“野孩子“們回家的路。

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或者歌頌苦難,通過細膩、剋制的表達,很溫柔地呈現了馬亮和軒軒之間超越了血緣關係的兄弟情感。

電影《野孩子》官方同名小說也已出版,內容源自真實事件、當事人周佼警官口述以及同名電影。根據作者呂旭老師的意願,本書稿酬將全部捐於中華慈善總會,用於“新苗困境兒童救助項目”。

現實總比電影更殘酷,看完電影,我們可以再聽一次馬亮和軒軒原型的故事,讓更多人關注到那些身陷入困境中的孩子們。

2017年12月,警方破獲了一起連續盜竊案,這起案件的案情並不複雜,但兩名涉案人員卻讓辦案人員久久無法釋懷。兩名涉案人員年紀當時都很小,一個是21歲的馬亮,另一個是8歲的軒軒,兩人雖然以兄弟相稱,實際上卻並沒有血緣關係。

哥哥馬亮五六歲的時候,媽媽因夫妻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父親也外出打工,他和姐姐一度寄宿在親戚家。起初,馬亮媽媽還跟他們有聯絡,馬亮也曾跟媽媽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直到母親再婚。

馬亮逐漸意識到,媽媽是不會再跟他一起回家了。也因此,他整個人變得越發沉默寡言,不願意再去上學。

自十四五歲的時候,馬亮忽然離家出走,開始了流浪生活。流浪在外的日子,馬亮只能靠偷東西維持生計,所以,他從不會在一個地方長久停留,直至他遇到軒軒。

軒軒是非婚生子,他父母生下他的時候還未到達法定結婚年齡,兩人並未結婚登記。後來爸媽分手,媽媽從此杳無音信;爸爸則把軒軒丟給爺爺,外出打工,除了偶爾問候,並不回家看望他,甚至連錢也未曾給過半分,後來重組了家庭,又生下了一個弟弟。

軒軒就這樣跟爺爺、一個年幼的堂妹和殘疾的奶奶,一起居住在城中村盡頭的一個廢品收購站。軒軒爺爺靠收廢品負擔一家四口全部的生計,年近花甲的他每天早上6點起來,常常不眠不休工作到夜裡10點左右,收入卻勉強夠四個人吃飽飯,平時也無暇給予軒軒過多照顧。

軒軒到了上學的年紀也沒有學可上,總是在城中村中閒逛,他和馬亮就是這麼相遇的。

軒軒的存在讓馬亮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於是,他格外照顧軒軒。

馬亮從未給自己買過一身稍微像樣的衣服,乾淨一點的、厚一點的都沒有,他偷盜得來的大部分錢也都用來買弟弟愛吃的酸奶、薯片……甚至強迫軒軒喝不愛喝的牛奶,僅僅是爲了讓他變得更高更強壯,以免被別人欺負。

他們一起生活在城中村附近一處盡是枯枝亂葉的荒地深處,搭建起了屬於他們的“小家”,一張破舊的木板、兩牀髒亂的被子,構成了他們的小牀。只要不下雪、下雨,他們就相互依偎在荒地中過夜。每天晚上,馬亮會給弟弟講故事、唱歌,兩人躺在荒地上一起數星星……

以往馬亮總是輾轉於不同的地方,而這次,他卻爲軒軒停下了腳步,在荒地上待了一年多時間。

原本缺乏家庭關愛的馬亮,卻把自己的全部真心交付給了這個跟他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弟弟軒軒。他不許軒軒學他,不讓軒軒偷東西,自己雖然身處泥淖,卻依然如一束光一樣守護着軒軒純真的內心。

2019年,關於馬亮和軒軒的新聞報道一經播出,引得無數人唏噓、淚目,也讓“困境兒童”這個如影子一般的羣體走進了大衆的視野當中。

所謂“困境兒童”,是指因爲家庭貧困、自身殘疾以及家庭監護缺失或者監護不當而陷入困境的孩子。

像馬亮、軒軒這樣父母雖然健在,但事實上不能提供經濟支持和照料的未成年人,同樣也屬“困境兒童”。

相對於父母雙亡的孤兒或者經濟困難的孩子,陷入監護困境的兒童往往境況更爲隱蔽,很難得到關注。因爲家長缺位,生活和教育得不到保障,他們只能在暗地裡野蠻生長。

馬亮偷盜案本身很簡單,背後反映了“野孩子”們需要被關心、需要被照顧的渴望,以及爲人父母“生與養”的話題。

馬亮、軒軒看似有父母,有家,實際上卻都沒有得到父母的愛護,無家可歸。我們不禁想,爲人父母,生下孩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養,是教,是持續一生的關心和愛護。非婚生育也好,離異也好,外出務工也好,這都不能成爲父母拋棄和忽視孩子的藉口。

負責案件周佼警官認爲,對於這部分“困境兒童”,家庭、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都應該加入進來,給出自己的關注和關愛,不能等他們“犯了事,警察管”。這樣的話,案子永遠都破不完,人也抓不完,抓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在馬亮被捕判刑之後,周佼警官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依然持續關注着兄弟倆,她會去獄中探望馬亮,鼓勵他,幫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也四處奔波爲軒軒尋找學校,安排他後續的生活。

網絡報道截圖

2023年5月的一篇報道提及了兄弟倆的現狀,網友們都盼望着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馬亮和軒軒能夠站在陽光下,擁有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2019年,聽完整個故事的電影製片人呂旭老師,心情久久難以平復,他對周佼警官說:

“馬亮和弟弟是不是怕這陽光啊?所以他們一直躲着,一直躲着,躲在沒有陽光的角落,只願意在晚上出來找吃的,找喝的,數星星,唱着歌。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做點事,讓陽光照進他們躲藏的角落,讓他們觸碰一下這陽光。或許,他們才知道,陽光是溫暖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暗處的‘他們’,不要讓他們成爲‘情感’上的孤兒。”

他說,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讓更多人去看到暗處的“他們”。

五年後的現在,在呂旭以及他們團隊的努力之下,馬亮和軒軒這對異姓兄弟的故事終於被搬上銀幕。與此同時,他還根據真實事件、當事人周佼警官口述、同名電影,用文字的方式繼續講述了銀幕外“馬亮”“軒軒”們的故事——

於是,有了這一本電影官方授權的同名小說《野孩子》。

在爲小說做整體設計的時候,編輯們選用了其中一張電影海報作爲封面:在綠色的原野中,兩個少年依偎着彼此,象徵着他們即便“生如野草”,心中仍然保有“不滅的愛與善意”。

在小說中,同樣被父母拋棄的哥哥馬亮和弟弟軒軒,因爲偶然的相遇,兩個人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在無人知曉在意的角落,他們光是活着,就彷彿用盡了所有力氣。

幸好,他們還有彼此。弟弟無條件相信依賴着哥哥;哥哥則爲弟弟保留他內心唯一的善意,即便自己深處泥潭,也要拼盡全力爲弟弟“偷”一個光明的未來。

我們從中不僅可以再次感受到馬亮和軒軒超越了血緣的兄弟情深,還可以瞭解到銀幕之外“馬亮”“軒軒”“大毛”更多不爲人知的故事,關注到像他們一樣身處無人知曉的角落裡的“社會困境兒童”,將關注匯聚成力量,讓“野孩子”不再野蠻生長,而是有家有盼,好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