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一個紐約客的香港唐樓情懷

(原標題:香港故事|一個紐約客的香港唐樓情懷)

香港故事|一個紐約客的香港唐樓情懷(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香港9月15日電 題:一個紐約客的香港唐樓情懷

新華社記者劉英倫

在香港中環結志街附近,一棟50多年曆史的五層唐樓裡,62歲的紐約客戴爾·科斯洛正和裝修工人討論着陽臺圍欄油漆的深淺。科斯洛翻新的這間47平方米的公寓是他2003年買下的產業,剛剛送走一對租住多年的英國夫婦。

“我的心‘住’在香港。”來香港近30年,科斯洛“收藏”了約20間唐樓公寓,並精心將它們翻修成原汁原味的模樣,延續着他對唐樓、對香港的特有情懷。

對唐樓“一見鍾情”

1995年,在紐約從事廣告業的科斯洛轉到香港的廣告公司任職。最初旅居香港的科斯洛在房產中介的介紹下,租住在鬧市區的高層公寓裡,但住在高樓讓他感到自己只是來到了“另一個紐約”。

“我一直喜歡住在有歷史的老房子裡。”科斯洛一有空就漫步香港各個街區,尋找他理想中能夠代表香港城市性格的老式建築,直到他在上環對連片的唐樓“一見鍾情”。

唐樓是19世紀開始流行於香港的典型民宅,普遍不高,地面一層是商鋪,往上則是住宅。它們融合了中西建築特點,從外立面來看,有騎樓和木扇門等中式元素,又有西方鐵藝風格的鐵欄杆。此外,搭配水磨石扶手和紙皮石地磚的樓梯、房門上的氣窗以及金屬窗花也是唐樓的美學特色。

唐樓曾是香港都市景觀的一部分,也是《花樣年華》《歲月神偷》等香港電影裡故事發生的舞臺。

科斯洛回憶道,結志街周邊曾經有不少低層唐樓,它們一棟緊貼着另一棟,中間擠着歪歪扭扭的細巷,各式各樣的老式商鋪在街頭巷尾開張吆喝,如同迷你版的“九龍城寨”,一不小心就會迷路。

“走在唐樓街區,你總會有新的發現,有時候是一家從沒吃過的麪館,有時候是一條從未注意的小巷。我覺得,這種驚喜和隨性感纔是城市生活的精髓。”2003年,科斯洛購入位於結志街的第一間唐樓公寓,此後他不斷在全香港尋覓和收購唐樓,保育、翻新後出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港漂”們體驗港味社區生活。

科斯洛認爲,唐樓還承載着香港的人情味,住在唐樓裡的鄰居們能很快相識,相互幫襯,非常溫馨。

復原老唐樓

從街對面望去,很容易看出結志街的這棟唐樓裡哪幾間公寓是科斯洛的“藏品”,因爲它們都安裝有相同的窗花——左右成對的外推式窗戶每扇被分成上中下三個正方格,每格又橫嵌兩根細鐵條,中間都有朝同方向的V字形凹陷,如同心電圖的一小段。這種香港老唐樓典型的窗花其實是科斯洛找工匠安裝的。

“我想復原唐樓本身的樣子。”不論科斯洛接手的時候公寓內部狀態如何,他都會找裝修團隊合作,重現老唐樓的特色元素。

老唐樓特有的幾何形地磚是科斯洛的最愛,他名下的好幾間公寓都保留着白色菱形與灰藍色或棗紅色菱形相間的地磚。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在灣仔散步時經過一片拆遷工地,發現路邊的垃圾桶裡堆滿了從舊房中拆除的老式地磚,他如獲至寶,當即給裝修工長打電話。在徵得允許後,科斯洛和工長一起把這些廢棄地磚搬走,鋪在了卑利街一間公寓裡。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要經過垃圾桶,就會下意識往裡面看看有沒有我想要的地磚,或者其他能放進唐樓裡的寶貝。”科斯洛笑着說。唐樓通常沒有管理員和門禁,他還爲結志街唐樓的地面層入口定製了一扇鐵門,並三番五次地讓工匠用鹽水浸泡,以達到他理想中棕黃色的做舊效果。

“住在這裡很有家的感覺。”來自新西蘭的租客埃德蒙說,在中環這樣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像這樣既有現代設施又有歷史特色的房子讓他覺得很有個性。

科斯洛很享受翻新唐樓公寓的過程,在他看來,這是在給予它們新的生命。“唐樓保存着香港的歷史和文化,我希望通過我的還原,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唐樓的美。”

這裡就是我的家

科斯洛尋覓唐樓的範圍逐漸從港島中西區的中環和上環擴大到東區的筲箕灣和九龍半島的深水埗等地。去年夏天,他將筲箕灣的一間舊廠房改造成辦公和居家兩用空間。“那是一幢美麗又迷人的建築,在海邊,周圍滿是老唐樓。”科斯洛說。

近年來,唐樓保育工作在香港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對灣仔藍屋建築羣的活化於201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歲月神偷》的拍攝地永利街唐樓建築羣被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定爲“綜合發展區”,現已成爲租屋社區。

從1995年到現在,最初並沒想過在香港定居的科斯洛已經把香港當成了第二故鄉。現在的他全職管理着名下的公寓,在物色唐樓的同時,收集裝修需要的材料,維修或更換公寓里老舊設施,滿足租客的居住需求。

“我樂在其中,只有在香港我的生活纔會這麼充實。”科斯洛說,他和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一樣,喜歡香港安全、貼近自然、國際化的氛圍,只要離開香港就會想念。香港人愛國愛港的情懷、對文化傳統的尊重、對家庭的重視,都讓科斯洛十分欣賞。

“我相信香港會越來越好。”科斯洛說,“這裡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