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橋下的阿婆,纔是AKA地下rapper

遇事不決的年輕人在探索玄學上,堪稱無師自通,從星座到手相,從塔羅牌到能量水晶、量子糾纏,通通都算一遍,不是在寺廟上香,就是在買彩票,畢竟,沒人能拒絕求好運。

有些人選擇週末寺廟清修,有些人則去天橋下找打小人的阿婆——前者是自我修行,後者是大膽出擊。

與其自我精神內耗,不如直接點釋放壓力,更何況“打小人”聽起來就主打一個直接、簡單、粗暴。

看過港劇後發現,原來香港人有一套非常全面的生活運勢邏輯——事業生活不順了,那就去“打小人”。

銅鑼灣鵝頸橋下的空地,便是香港打小人的聖地。

一邊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一邊是擺放了神像、香燭的打小人攤,現代和傳統就這樣有些魔幻地交織在一起。

雖然看起來是迷信,但在香港,打小人不僅是正經生意,做商業登記的阿婆,有的還會自信且大膽地給自己加上“中港著名神婆”的擡頭。

△打小人的商業登記

這也是爲什麼天橋底下打小人的攤位,會在顯眼的地方備註上“香港政府發牌”,表明自己的正規和專業,不過找上門的顧客更多看重的是神婆的業務能力和口碑。

天橋底下阿婆衆多,上門的顧客、圍觀的遊客將天橋變得熱鬧非凡,只見嘴裡唸唸有詞的阿婆們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捏着被打的“小人照片”或者特殊的符紙放在磚頭上,一手抄着女士高跟鞋高高擡起又落下。

“啪啪啪……”的打小人聲和“打你個小人……”的咒語混合在一起,氣勢十足。除開內容不談,阿婆們打小人的咒語不僅節奏感十足,而且極其押韻,每一個打小人的阿婆,都是一位野生rapper。

例如市面上常見的這首打小人口訣: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埞抖。

打你個小人腦,打到你輸到乜都冇。

打你個小人額,打到你雙眼都翻白。

在朗朗上口的口訣中,從頭到腳、從表至裡,保證小人在阿婆的手下被打到“體無完膚”。

而不同的客戶打小人也有自己的側重點,根據客戶的需求,阿婆們也會用不同的口訣予以滿足。

在驚悚鬼片《迷離夜》最後一個故事《驚蟄》裡,黑社會大哥讓阿婆幫他打阻礙他上位的小人,阿婆的口訣就不一樣了。

△來源:《迷離夜》劇照

這些口訣,有的是打小人世家的代代相傳,有的則屬於阿婆的自由創作。

香港作爲國際化旅遊城市,打小人也走向了國際化,招牌都有了英文翻譯,打小人翻譯爲“villain hitting”,打小人的口訣也有了英文版:

Beat your little head, you work never go ahead;

Beat your little eyes, very soon you die;

Beat your little ear, you will not listen clear;

△來源:港劇《家有喜事2020》

東方迷信文化的神秘感,以及打小人形式上的簡單粗暴,內容上的易懂趣味,讓打小人成爲香港的街頭一景,不少節目以它作爲主題,花費大幅篇章呈現這種獨特的香港特色。

臺灣的節目《世界第一等》,專門找到知名的“樑金婆婆”做了一期街頭採訪,問出了遊客最想知道的打小人十萬個爲什麼。

獵奇的日本也關注到了這個香港“巫術”,讓男明星街頭體驗了一番,日本人直呼666。

隨着時代的發展,打小人的業務也發展到了線上。不僅有些攤主在社交賬號上分享自己的經營業務,甚至有些人還開始做起了“打小人代辦”的生意,爲了方便外地朋友,中介們會幫忙跑一趟天橋。

更潮的阿婆們則是直接做起了線上接單,溝通後,錄下打小人的視頻直接發給顧客,面對大陸客,微信、支付寶轉賬付款都OK。

打小人的生意範疇也不簡單。不僅僅可以打“具體的某個人”,例如介入感情的“小三”,也可以是沒有具體目標的打小人,比如阻礙自己的某些小人,顧客還能自己親自動手打小人,求健康、求平安、求生意順遂等等。

新冠疫情期間,阿婆們接待的業務裡,還包括“打病毒”,口訣變成了“打你條小人腰,等你成日發高燒”,當然,神婆也是需要戴上口罩打的。

可以說,只要顧客說得清需求,並且付得起錢,那就是“萬物皆能打”。

況且,香港打小人的定價,一直穩定在50元港幣左右,多年從未漲價,堪稱業界良心。

作爲香港第63號非遺,打小人的官方稱謂其實是“驚蟄祭白虎”。

因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驚蟄日蛇蟲鼠蟻出動,而白虎作爲百獸之王可以斥退蟲蟻,後來民間也逐漸演化出驚蟄當天祭白虎、打小人的習俗。

“打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被稱呼爲“厭詛”或“厭勝”,是以詛咒方式對付小人。到了清末民初,廣州西關一帶出現了專門“打小人”的走鬼檔,之後傳入香港。

打小人最爲盛行的時間當屬“驚蟄”,又因爲“六”日和“除”日是傳統中國宇宙觀裡陰數、陰日,所以也有地區會在農曆的初六、十六、廿六這幾天,或者在曆書記載的“除日”打小人。

因此驚蟄當天,鵝頸橋下打小人的遊客往往多到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人們來自地鐵和人海,排着隊,拿着恨的號碼牌,一排好幾個小時就爲了打小人。

打小人的地點也有所講究,想要靈驗,就要在陰暗、煞氣大的地方進行。而香港的鵝頸橋底恰好位於一個三岔路口,是一個極煞之地,就成了打小人的集散地。

除了鵝頸橋,驚蟄當天也有一些廟宇提供打小人業務,其它地區如灣仔洪聖廟、油麻地的榕樹頭等等也有阿婆擺攤。

別看打小人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婆,但打小人儀式走起來可是非常專業和複雜:奉神、稟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進寶和打杯,一共有八個步驟。

簡單來說,先要點香燭供奉神明,接着阿婆會將顧客的姓名、八字等這些信息寫在百解靈符上稟告。接下來進入打小人的環節,用符紙替代小人,或者顧客要打特定的小人,就需要提供特定小人的照片甚至是衣物(寫上對方的姓名、生日)。

△來源:《世界第一等》

打小人的重頭戲隨之而來,打小人一定要墊一塊磚頭,阿婆一邊唸叨口訣一邊拿鞋在磚頭上打小人。

△來源:《世界第一等》

代表小人的符紙或者照片被打爛後,裝進紙做的白虎,之後豬油封嘴,再把白虎和小人紙燒掉。

△來源:《世界第一等》

接着撒大米或者五色豆子,或者百解靈符等,是爲了喂老虎、驅趕小人從而消災解厄。下一步來到了“進寶”環節,燒金元寶、金銀紙錢等供奉鬼神。

收尾的是打杯,也叫擲杯筊,打出一平一凸(一陰一陽)的聖盃,就代表神佛同意了所請之事。如果擲不出,則需要有另外的儀式來請神同意。

打小人的攤位上供奉的神佛不少,有觀世音、孫悟空、土地公、財神爺等等,各路神仙,有求必應。

在打小人的過程中也有些禁忌:例如不能打到自己的影子,對自己有礙等等。

有些阿婆也不會用特別“惡毒”的口訣,針對“指定的人”,而是以顧客自身或環境的不良因素爲打擊的對象,這樣也可以避免被反噬。

雖然打小人的多是阿婆,但有些時候,廟裡的男廟祝也會幫忙打小人。打小人的鞋子,則是用人穿過的女鞋效果更好,高跟鞋鞋跟敲打起來也尤爲順手。

驚蟄當天“打小人”是南方不少地區仍然留存的習俗之一,只不過在香港尤爲盛行和日常。早年香港作爲漁村,居民靠捕魚和務農爲生,都是靠天吃飯,因此遇到天災坎坷,人力難以解決時,古代的先民們就會轉向神佛求助。

在香港旅遊發展局官網上,官方介紹打小人時,表示“可以把打小人看作是尋求發泄釋懷及轉運的方法”。

而天橋底下上了年紀的阿婆生意更好,也有一個原因在於不少客人是一時不順,前來打小人驅除黴運,而阿婆在和顧客交流的過程中,也會用自己的人生閱歷,適當地開解顧客。

在打小人的攤位上,顧客對生活的不滿、遺憾、怨懟,在阿婆咒罵小人的口訣和鞋底敲打聲中,逐漸釋放,內心積壓的負面情緒也就排解開來。

一位在鵝頸橋底擺攤的阿婆就曾在電視採訪中說到,有的年輕人職場不順來打小人,打杯時一下就是聖盃,頹喪的年輕人立刻就恢復了自信心——這就是“神仙都幫助我”帶來的心理暗示,堪比吸引力法則。

可以說比起迷信轉運,更多的人前去打小人是爲了一場樸素而接地氣的心理療愈,打完小人神清氣爽,心理諮詢師都要說一句瑞思拜。

作者|持墨

編輯|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