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未改,方言中的家國眷戀
能夠加入曲阜師範大學翻譯學院山海春聲,鄉音賀歲社會實踐隊,投身於山東與海南方言的收集工作,對我來說,無疑是一趟滿溢着驚喜與感動的文化探秘之行。這兩種方言,雖一北一南,遙隔千里,卻都以其獨特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濃濃的鄉情。
圖爲山海春聲,鄉音賀歲社會實踐隊全體成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褚雅迪 供圖
在山東,當我踏入魯中地區的村落,村民們質樸的方言交流,宛如開啓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時光之門。老人們口中的 “饃饃”等,這些看似平常的詞彙,實則深深烙印着山東地區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它們是先輩們智慧的凝聚,默默見證着一代又一代山東人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悠悠歲月。還有那一句句蘊含哲理的俗語,如 “緊走搭石慢過橋”,生動勾勒出當地人的生活場景,也傳達出他們的處世哲學。與一位大爺交談時,他用方言訴說着往昔農忙時節的艱辛與歡樂,儘管起初有些發音我頗感陌生,但從他飽含深情的講述中,我真切地體會到山東人民對土地那份深沉的熱愛與眷戀。
移步至山東膠東地區的漁村,漁民們的方言又別具一番韻味。“趕海”(出海)、“蟹子”(螃蟹)等詞彙,盡顯膠東獨特的海洋文化。他們用方言娓娓道來與大海搏擊的驚險故事,以及收穫滿倉時的喜悅之情。這些方言,恰似一部部鮮活的史書,忠實記錄着膠東人民與海洋的緊密關聯,見證着他們在海上討生活的勇敢與堅毅。
圖爲新年期間實踐隊隊員在街市的拍攝。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奕涵 供圖
轉身來到海南,瓊北地區的方言帶來了全然不同的體驗。在靜謐的村莊裡,阿公阿婆們熱情地介紹着 “飯糜”(米飯)、“調羹”(勺子),這些獨特的稱謂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他們還分享了諸多饒有趣味的方言俗語,如 “人怕無臉,樹怕無皮”,簡短話語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相較於山東方言,海南方言的語調更爲輕柔,彷彿裹挾着海風的溫柔與椰林的靜謐。與一位年輕漁民交談時,他用方言講述着跟隨父親出海捕魚的經歷,眼中閃爍着對大海的敬畏與熱愛。透過這些方言,我彷彿親眼目睹他們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英姿。
通過對這兩種方言的收集,我深刻領悟到方言絕非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它們全方位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地理、民俗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是一筆無比珍貴的文化寶藏。每一種方言都獨具魅力,無論是山東方言的豪爽大氣,還是海南方言的溫婉柔和,都令我深深着迷。
與此同時,我也切實感受到方言在傳承地域文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與不同年齡段人羣的交流中,我留意到老一輩人對方言的掌握更爲嫺熟,他們藉助方言將家族故事、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然而,隨着時代的飛速發展,普通話的廣泛普及以及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方言的使用空間正逐漸萎縮。許多年輕人對方言的瞭解日益減少,這着實讓我憂心忡忡。
方言收集工作,絕非僅僅侷限於記錄一些詞彙和發音,它更是一場對地域文化的拯救與傳承行動。我們肩負着重大責任,要讓更多人認識到方言的價值,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願山東和海南方言,以及每一種獨具特色的方言,都能在新時代繼續綻放耀眼光芒,成爲連接過去與未來、家鄉與遊子的情感橋樑。(通訊員 褚雅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