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紗非遺傳承人張紹景:創新不息,織就千年綢華

提起香雲紗,許多介紹是這樣寫的——它是一種國寶級絲綢面料,被譽爲“軟黃金”,因其輕薄透氣、產量少,曾經是古代朱門大戶人家才能享有的面料,主要產自佛山。

“其實香雲紗也並不是什麼昂貴的東西,只要大家喜歡就可以,所以就靠我們去多開發創新產品,大家喜歡它、認同它,希望香雲紗走進千家萬戶。”如今香雲紗(坯紗)織造技藝傳承人張紹景正在將它“拉下神壇”,推向大衆。

1965年出生的張紹景,已經與香雲紗這一“軟黃金”打了一輩子交道,談起香雲紗的傳承與創新,他依然懷有年輕時的一腔熱忱。

△香雲紗非遺傳承人張紹景向小朋友展示香雲紗織造技藝

統籌|馬晨

採寫|周彎

1、香雲紗世家:傳承與情懷

張紹景出生於一個織造世家,家族從清代開始就從事香雲紗的織造,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

“我從小就在家裡,父母不讓我去外面玩,因爲外面太危險了。”他笑着說道,作爲家族的第三代織造傳人,從小就在織臺邊耳濡目染,打下了一定的織造基礎。

香雲紗曾是佛山的驕傲,被譽爲“軟黃金”,但隨着人造絲的興起,香雲紗逐漸沒落,被市場所遺忘,也就沒有商家生產了。

直到有一天,張紹景一家決心恢復這一技藝。“我們這一代,包括我母親,一直有一個情懷在,覺得如果我們都不去做,再過二三十年,我們都走了,這個很可惜的,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都丟失掉了。”張紹景如此回憶當時的心情。

於是2010年,張紹景的母親帶着張家四兄弟,憑藉記憶開始復原香雲紗的織造技藝。

復原香雲紗技藝並非易事,張家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初步成功。

在當時,復原這一技藝的關鍵在於織布機,香雲紗織機與其他布料的織機不同,當時,張紹景的哥哥首先復原了一臺織機,但經母親辨認,這臺並非用於香雲紗,而是用於綢緞的織造。

在復原香雲紗織造技藝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許多周邊村民的支持。張紹景對此充滿感激,一再強調並非全是他們兄弟的功勞,“他們發動自己周圍的人,有的賣零部件給我們,有的幫我們去找零部件,大家都在支持我們復原,非常感動。”

香雲紗通風透氣的核心在於絞綜,張老師介紹道:“就像我們現在的電子產品的芯片一樣,它是香雲紗製作中的關鍵。”

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零部件是缺失的。最後他們在一個村民漏雨的破房子裡,找到了它,被油紙包裹着,藏在一牀被子裡。

張家兄弟找到零部件後,又花了半年時間,復原了香雲紗織機,這便是現在陳列在西樵香雲紗傳承基地博物館裡的那一臺香雲紗織機,如今它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向博物館的遊客展示香雲紗的歷史文化和工藝特點。

△復原後的香雲紗織機

2、香雲紗何以成爲“軟黃金”

對香雲紗有了解的人或許知道,順德和南海是佛山香雲紗製作的兩大主要地區,並且有着各自不同的香雲紗非遺技藝代表。

這當中的區別在於,兩地各自承擔着香雲紗面料製作中不同的工序。

張紹景解釋道,南海負責織造工序,經線以絞紗織成帶有幾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紗,織造過程就包括解經、拔經、整經、漿經(遊經)、打緯、織造等六個主要工序,這是香雲紗的核心工藝,是讓香雲紗輕薄透氣的關鍵。

另一邊的順德,則主要負責染整工序,採用廣東特有的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蠶絲織物,然後用南番順特有的河泥來固色,經日曬加工而成。

“我們兩個地方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香雲紗這一國寶級絲綢面料。”張紹景如此解釋兩地的分工,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佛山香雲紗的品質和獨特性,如今香雲紗染整技藝和織造技藝都已經成爲非遺技藝代表。

香雲紗的製作工序繁瑣而精細,時間,是香雲紗製作中不可繞開的一個因素。

張紹景介紹道,一個成熟的香雲紗製作師傅,光是織造這個工藝就需要至少一年時間來入門,“我們常常說易學難精,需要多研究多學習。”

另一方面,香雲紗從面料到製作成服裝,最少需要半年時間,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香雲紗的製作對天氣要求極高,完全“靠天吃飯”,無論是織造還是染整,都需要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進行,不能太溼也不能太乾。

秋天乾燥的時候,地上要澆水,不能太乾燥,否則桑蠶絲容易斷。雨水多的時候,布料又會變得黏溼不好操作。一年中能夠製作香雲紗的時間一般集中在4月中旬到10月中旬,這段時間陽光猛烈,最適合曬制香雲紗。

手工製作,工期長,產量低,受天氣因素影響大,這些都使得香雲紗成爲極爲獨特的絲綢瑰寶,“香雲紗不說世界唯一,也是世界少有的純環保絲綢面料,現在的人對健康的要求也高,它輕薄、透氣、防菌、防臭,功能很多,”說起香雲紗的獨特價值,張紹景的驕傲滿溢。

3、守正創新:將香雲紗推向千家萬戶

儘管香雲紗頂着非遺的名頭,但一開始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如何把香雲紗的產品賣出去成爲了張紹景心中最大的挑戰。

他用賣麪包來形容香雲紗的推廣,“一個麪包師傅,你叫他做麪包很容易,他懂得材料用什麼,工具用什麼,但是賣麪包是最難的。”

爲了推廣香雲紗,沒有服裝設計基礎的張紹景,開始動手設計香雲紗服飾,辦香雲紗服裝走秀,還利用開發香雲紗的邊角料開發文創產品。

香雲紗產品的類目越來越多,包括口罩、內衣褲、圍巾、手提包等實用產品,香雲紗漸漸被更多人看到,如今它已經成爲國潮、新中式的寵兒。

提起設計口罩的創意,張紹景很是自豪,“我們做口罩的時候很早,是2018年,那時候還沒有疫情,當時考慮的就是怎麼利用香雲紗的優點去做產品,就把優點列出來,防菌,防臭,輕薄透氣,拿來做口罩是最好的。囗罩底面用香雲紗,中間夾層用美國杜邦醫用熔噴布,得到了檢測部門的認可,推出後很快賣空了。”

△香雲紗口罩

張紹景對香雲紗的創新開發不僅體現在品類上,更有面料花紋的革新。傳統的香雲紗,消費者對它已經極爲熟悉,不免有些審美疲勞,張紹景和團隊一起研發了桃園結義、五子登科、孔雀紋、祥雲紋、錦鯉紋等新的紋路,打開了市場。

除此之外,張紹景還將貴州的扎染工藝與香雲紗結合,傳統的貴州扎染採用板藍根染色,而香雲紗主要採用廣東特有的薯莨液進行染色,二者結合,就製作出了採用薯莨液扎染出圖案的香雲紗,以適應現代人對美感的追求,他生產的香雲紗及其產品曾獲得中國流行面料銅獎。

△香雲紗製作的旗袍

被問到如今對哪個香雲紗產品最爲滿意時,張紹景沒有猶豫:“做出來的時候都很滿意,隨着時間的推移,之前的就都不滿意了,一直要不斷地創新,去研發。”

作爲一名非遺傳人,張紹景爲香雲紗的傳承和創新奔走十多年,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香雲紗的織造技藝感興趣,他很欣慰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加入這門古老的行業。

張紹景還有一個西樵香雲紗絲綢博物館,一波又一波的遊客來到這裡,瞭解香雲紗的歷史和工藝,從2016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這個博物館目前已經接待了十多萬人。

△西樵香雲紗傳承基地博物館

如今,張紹景家族裡的第五代傳承人,儘管仍是十多歲的小朋友們,都已經能夠在博物館向大家熟練展示香雲紗織造技藝,“小孩子們現在都挺喜愛的,長大了會讓他們加入團隊,共同傳承推廣香雲紗。”

關於匠人精神,張紹景表示,“匠人必定擁有百折不撓的決心和不厭其煩的內心,去掌握一項精湛的技藝,去推廣這門珍貴的事業。”

在他看來,傳承香雲紗不僅是技藝的延續,而更應該是讓香雲紗這一古老而珍貴的絲綢面料煥發出新的活力,守正而後創新,讓香雲紗走入千家萬戶。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