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磚裡的大世界

花階磚(以下簡稱花磚)作爲建築裝飾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引領着時代的審美與風尚,更承載着藝術與文化的價值。近日,廣東省博物館與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辦了一場名爲“足下生花——水泥花階磚的故事”的展覽。這是全國第一個水泥花磚專題展,也是爲數不多的以工業材質爲主的展覽。此次展覽展出了132件展品和大量的歷史圖片,分爲“亂花漸入”“花枝招展”“百花齊放”“春華秋實”和“花開花落”五個部分,從歷史、工藝、應用等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水泥花磚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關於花磚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620年的埃及,但卻在一段時間裡消失了。直到2900年之後,由波斯的薩珊王朝重新發明。後來,隨着穆斯林征服者摩爾人(指古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阿拉伯人、柏柏人和黑人)在公元718年佔領西班牙的時候將早期花磚製作技術帶入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使之成爲盛行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裝飾藝術。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不斷與時下流行的藝術風格相互演進,花磚的藝術與工藝逐漸成爲藝術史中熠熠生輝的一部分。

從異域風情到嶺南特色

>阿爾罕布拉宮的花磚

作爲花磚分支的一種,水泥花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着水泥的產生而出現的,源自18世紀歐洲純手工磚的製作技法“蠟畫法水泥磚”。這種水泥花磚是用調過色的水泥色漿澆築在手工製作的金屬模具中,再以普通水泥砂漿作爲結合層和底層壓制而成。水泥花磚成品色澤溫潤,打磨後表面呈高級的啞光磨砂感。水泥花磚色彩豐富,經久耐用,因其造價低廉、耐磨損和防潮溼,逐漸成爲了替代馬賽克的最佳建築裝飾材料。最初的水泥花磚顏色單一,多爲灰白兩色,圖案多爲幾何狀。到了20世紀,隨着液壓機的發明,水泥花磚的製作變得更爲簡單便捷。水泥花磚逐漸從歐洲蔓延至加勒比海、東南亞等地區,因其釉料厚多被用於教堂、別墅等的建築中。

>西班牙塔拉韋拉德拉雷納大教堂花磚

>圖左 葡萄牙辛特拉故宮花磚

>圖右 西班牙普拉多花園庭院花磚

水泥花磚是清末民初開始在中國流行開的,主要興於閩粵兩省。閩南人稱爲花磚,廣東人則稱之爲花階或階磚。隨着洋人在閩粵陸續建造起了洋樓別墅,在南洋經商的華僑也開始在家鄉仿建起西式的“番仔樓”,南洋進口的花磚也被大量運用在這些建築中,水泥花磚也因此被稱爲“番仔磚”。20世紀初期,這些南洋的水泥花磚依賴進口,手工製造,產量有限,非常珍貴,成爲了閩粵地區家世顯赫的象徵,如鼓浪嶼的海天堂、李家莊與萬石樓的別墅中,都採用了南洋花磚。

>米拉之家花磚 高迪

1921年,印尼華僑陳森嚴在鼓浪嶼開辦了南洲花磚廠,中國有了第一家水泥花磚廠。陳森嚴自主研發出了漿法生產工藝,親自配製出39種顏色,設計出200餘套花磚圖案,色彩從單調的黑白加入了國人偏愛的大紅、大綠、大黃等。這些水泥花磚的紋樣從抽象的幾何圖形到傳統植物花卉圖案,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之美與時代風尚。此後,南洲花磚廠的水泥花磚影響了整個福建的花磚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南洲花磚廠恢復生產並改爲國有。20世紀90年代,廈門諸多建築都使用了水泥花磚作爲裝飾,成爲了老廈門的一種城市記憶,當時的廈門被描述爲“花滿連城”。隨着技術的發展,手工製作過程煩瑣,效率低,水泥花磚逐漸被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瓷磚所代替。花磚工藝也逐漸在市場上消失,但水泥花磚早已成爲了嶺南人的城市記憶和文化符號。漫步在廣州、廈門等城市的街頭,老建築中的水泥花磚依然熠熠生輝,承載着城市的文化,滋養着生活在這裡的人。

花磚的當代傳承

> 維森斯公寓(Casa Vicens)

花磚不僅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美,更是審美、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在葡萄牙,無論是哪座城市,那些古老的建築上依然還能看到花磚所拼貼出來的斑斕的歷史與文化記憶,讓人們平淡的生活瞬間生動了起來。正如“里斯本之歌”中所唱:“每一片花磚,都代表着一張葡萄牙人的臉,有微笑,也有悲憫。”雖然在20世紀初,手工生產的花磚逐漸變成了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產品,葡萄牙擁有了諸多的花磚品牌,其花磚工業的興盛程度亦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了頂峰。之後隨着材料的發展,鋼鐵、玻璃等成爲了現代建築中更爲普及與流行的材料,花磚逐漸被冷落,很多花磚製造工廠亦紛紛倒閉。花磚與很多手工藝傳承一樣逐漸變得小衆,成爲了葡萄牙的工業遺產,出於對花磚的熱愛,葡萄牙人華金·何塞·科爾蒂科(Joaquim Jose Cortico)從1979年就開始收購那些倒閉花磚工廠的剩餘花磚,其中包含了Aleluia、Carvalhinho、Decocer,Sanitana、Roca、Valadares等諸多知名品牌的花磚,並開設了一家名爲Cortico & Netos的回收廠,直至2013年科爾蒂科離世,他的收藏中幾乎包含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花磚生產的全部原件單品,爲葡萄牙的花磚工業遺產保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着政府的新規劃,科爾蒂科儲存花磚的回收廠被拆除,他也在一年後也遺憾離世。帶着爺爺的信仰與執着,科爾蒂科的孫子們將爺爺的心血收集,在里斯本老城區開了一家名爲Cortico & Netos的花磚店,展示並出售這些承載着葡萄牙歷史文化的花磚,同時也增加了花磚的創新設計使得花磚重新回到我們當下的生活中。

> 舊物倉

與之類似的還有中國的舊物倉,位於廈門文創園華美空間的一箇舊廠房內,其前身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捲菸廠——華美捲菸廠的廠房,面積約爲2000平方米,現在成爲了國內規模最大的舊物店。倉內共有三層,裡面收藏着各式各樣的舊物,亦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花磚。這些老花磚來自廈門要拆遷的老別墅中,是創始人楊函憬從2005年開始收藏的,只要路邊有被遺棄的花磚,他就去撿回來。這些花磚已有2.5萬片,32噸重。老花磚在舊物倉以裝置藝術的形式被呈現,同時亦承載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其品類色系的豐富使得舊物倉儼然成爲了廈門的水泥花磚博物館。此外,舊物倉還研發了很多花磚的創意周邊,如花磚胸針、花磚筆記本、花磚茶几等,讓傳統水泥花磚遺產與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 里亞德桌(Raid Table)

同樣,西班牙設計師阿爾瓦羅·加泰蘭·德·奧康(Alvaro catalan de ocon)和意大利設計師弗朗西斯科·法辛(Francesco faccin)在花磚的傳承上也爲我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4年,阿爾瓦羅和弗朗西斯科訪問了馬拉喀什的一個水泥花磚製作車間後開始喜歡上了水泥花磚的藝術,並嘗試將水泥花磚的製作與現代工業結合起來,使之在當下是生活中被複興。於是,里亞德桌(Raid Table)便誕生了。這是由傳統制造工藝和液壓磚圖形組成的花磚桌,其圖案靈感來自於伊比利亞半島傳統幾何元素。在設計上,強調簡約、實用、易組裝,六邊形的桌面可以無限拼接形成模塊,腿部由三根金屬鋼管組成,可以靈活拆卸。材料選擇上,里亞德桌的桌面也加入了高科技的玻璃纖維,使得桌面更輕薄,其厚度僅爲1.6毫米,重量爲6千克。一經推出,里亞德桌就受到了來自歐洲的很多餐廳和咖啡店的歡迎,延續傳統水泥花磚手工藝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科技與工業設計,爲水泥花磚在當下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

>見南花 書立

>見南花 臺灣台中歌劇院餐廳

與之類似的,還有中國的水泥花磚品牌“見南花”。由設計師林宇鳴創辦,意爲“出現在南方的古老花磚”,用以懷念與致敬中國第一家花磚廠——南洲花磚廠。見南花花磚是林宇鳴悉心鑽研三年才做出來的,在圖案設計上,見南花做出了很多創新。例如其第一款花磚圖案“浮游”,靈感來源於植物劍麻的形態,抽象化成簡潔的曲線,彷彿柔軟的植物在水中擺動的形態,給人以輕柔、流動之感。而粉、藍、白、綠、灰的配色的靈感則來源於亞熱帶陽光照耀在地中海建築物上的色彩,給人以歡快愉悅的氛圍。與此同時,見南花的設計師對水泥花磚原材料再生利用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例如,“Retile”系列的第六號產品“香承”,其中長條的香灰託採用了水泥與金屬的材質,利用水泥花磚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餘料改良後在模具中澆鑄而成,造型簡潔,質感細膩,並利用無機礦物顏料賦予了其安靜的啞光色彩。圓環香插亦是有趣的滅香器,將燃燒的線香慢速地從中取出即可熄滅。長條香灰託、圓環香插以及香灰圓盤三個組件可靈活搭配使用。見南花的設計師還開發了紙鎮、磁吸和書立等衍生品系列,希望水泥花磚以多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這些衍生品主要是利用殘缺花磚切割而成的,這些局部片段的花磚經過打磨,包裹上黃銅,就成爲了精美的文具用品。此外,見南花的花磚還應用在越來越多的商業空間中,掀起了一股水泥花磚藝術的新時尚。比如,在臺灣臺中歌劇院商業區域中的應用,植物紋樣與幾何紋樣的拼接以及黑、藍、白的色彩搭配,給這一綜合空間帶來了壯觀華麗的氛圍,與歌劇院的氣質相得益彰。

>巴特羅之家 高迪

>奎爾公園 高迪

小花磚大世界,花磚不僅是藝術品,是建築裝飾材料,更是人類文化與城市記憶的承載者。花磚的傳統制造技藝不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揚傳統手工藝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融入到當代百姓生活之中,傳統手工藝與產品的創新都離不開對當下生活、社會、科技與文化的再思考與再出發。在花磚的傳承與發揚上,技術創新與設計發展依然是設計師們的關注重點,透過花磚我們看到了生活的質與美,城市的文脈傳承與記憶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