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屬之王,是誰?
今年以來,小金屬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據CBC金屬網數據,截至5月27日——
鉬精礦價格年內漲幅超過20%,黑鎢精礦價格年內漲幅達28.9%,金屬錫報價年內漲幅達32%……
今年是石油、黃金、有色金屬的通脹牛市,此前的文章中君臨多次分析過,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今天我們重點關注一下小金屬,小金屬的機會點在哪裡。
小金屬之所以爲小金屬,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源供給少,分佈集中,因此相對壟斷性強。
也就是供給格局好,競爭少,這在投資上是一個非常強的優勢。
看看A股上的小金屬板塊就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小金屬品種,都只有一兩家公司在做,壟斷特徵確實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再看市場規模,較大的有“稀土+鉬鎢錫”,可以稱之爲四大“小金屬”。
這四個小金屬品種中,前面提到的鉬鎢錫,今年的漲勢都不錯。
唯獨缺了稀土,爲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中美競爭,爲了打擊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去年我國出臺了稀土出口管制制度。
這造成了我國稀土出口的減少,庫存大幅上升,價格下跌。
據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公司近日的財報顯示,2023營收年減5.4%、淨利暴跌45.7%。今年第一季營收重挫81.9%、淨虧損2.89億人民幣。
短期來看,西方國家正在大力推動稀土產業鏈的“去中國化”,美國、澳大利亞、土耳其的供應持續增加。
因此稀土這塊,短期機會有限。
其餘三個品種,鉬鎢錫,今年漲勢不錯,供需格局也更良好。
今年價格漲幅最大的是錫,年內漲幅超過了30%。
主要原因是錫的下游應用場景是“電焊”,在半導體、PCB電路板上被廣泛應用。
今年上半年AI投資持續火熱,AI芯片、服務器等產品被賣爆,錫的需求增長在各種小金屬中增速較快。
另外,緬甸佤邦錫礦產量佔全球的10%,由於內戰,緬甸佤邦自23年8月開始停止錫礦開採,導致供給大量減少,也是錫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錫板塊中,兩大龍頭分別爲錫業股份和華錫有色。
錫業股份的規模更大,是全球錫業龍頭。
截至2023年末,錫業股份的金屬錫資源儲量爲64.64萬噸,錫儲量、錫金屬產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分別佔全球的14.5%、22.5%。
不過就成長性來看,華錫有色表現更佳。
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爲29.24億元,同比+5.66%;歸母淨利潤爲3.14億元,同比+43.39%;扣非淨利潤爲3.21億元,同比+5802.55%。
2024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爲9.64億元,同比+61.61%,環比+0.65%;歸母淨利潤爲1.25億元,同比+81.06%,環比+53.04%。
無論營收、淨利,都在大幅增長,主要原因是公司不僅有優質礦山,並且積極推進新礦區的建設。
按照公司的規劃,2024年將重點推進銅坑礦區錫鋅礦開發項目、高峰105號礦體擴產項目、銅坑礦智能礦山建設項目(一期)、高峰礦智能礦山建設項目(一期)等。
不過,錫板塊漲幅雖然大,但也有可能已處於泡沫狀態。
畢竟AI炒作已有兩年,上行空間有限。
鎢和鉬,或許更值得關注。
以今年的商品價格來看,鎢的漲幅僅次於錫,排名第二。
鎢,號稱是“硬質合金之王”,主要下游場景在機牀的刀具,和光伏的切割用鎢絲。
這兩個細分行業,目前都處於困境反轉的底部,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推動下,下半年是有很大反轉潛力的。
鎢板塊的兩大龍頭,分別是廈門鎢業和中鎢高新。
就業績來看,兩家公司一季度都不咋樣,均處於淨利潤同比、環比負增長狀態。
相信這跟鎢價此前的低迷有很大關係。
不過,隨着鎢價在二季度的上漲,半年報應該會有很大改善。
現在很可能,只是處於週期反轉的早期階段。
兩家龍頭對比,廈門鎢業的綜合規模更大,一季度業績也要好一些。
主要原因是廈門鎢業的業務更多元化,到2023年底,其電池材料鈷酸鋰(營收佔比43.50%)等業務規模已經超過了鎢金屬業務(39.52%),躍升爲第一大業務。
也就是說,廈門鎢業的“鎢金量”已不那麼正宗了。
中鎢高新的一季度業績較差,但“鎢金量”的成色更足,未來的業績彈性也隱藏在這裡了。
中鎢高新是五礦集團旗下的鎢產業平臺企業,鎢產業鏈完整,硬質合金、數控刀片和PCB微鑽、光伏鎢絲等鎢加工產能全國第一。
相比錫和鎢,鉬的年內漲幅僅有20%左右,排名第三。
鉬價的漲幅之所以落後一些,主要原因是下游場景以特種鋼爲主,增速更溫和。
鉬元素的最大特點是“耐腐蝕”,通常作爲鋼合金的添加劑,增強鋼鐵的耐腐蝕性,應用在能源化工、造船業等領域。
今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相關加工設備、運輸設備(油船)的需求也在穩定增長。
可以說,鉬是這輪石油通脹行情的“伴生品”。
鉬的漲幅雖然相對溫和,但由於需求規模較大,卻誕生了小金屬板塊市值較大的兩個企業:洛陽鉬業、金鉬股份。
金鉬股份的市值400億元左右,僅爲洛陽鉬業1900億元的五分之一。
但金鉬股份纔是真正的鉬板塊龍頭。
以2023年的數據,金鉬股份營收115億,淨利30億,100%來自鉬金屬。
洛陽鉬業營收1863億,淨利82億,但來自鉬金屬的收入僅3.83%,利潤佔比15.84%。
即對應營收71.35億,利潤13億,遠少於金鉬股份。
金鉬股份的實控人爲陝西省人民政府,資源優勢非常突出。
目前旗下運營着兩座大型礦山:
第一個,金堆城鉬礦是世界六大原生鉬礦之一,儲量豐富、品位高、含雜低,保有礦石資源量4.51億噸,鉬採掘規模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第二個,汝陽東溝鉬礦資源量爲4.62億噸,也是世界級的礦山。
今年的鉬價上漲,應該能夠讓坐擁土豪礦山的金鉬股份帶來良好的業績增長空間。
相比起來,洛陽鉬業雖然名字叫“鉬業”,但鉬礦資源要貧乏不少。
其業績中,只有15%來自鉬,最大頭的利潤(61%)竟然是來自於銅,其餘7%來自鈷,4.9%來自鈮,4.8%來自鎢。
20年前,這只是一個縣級鉬業國營小廠,後來實行混改,民營資本鴻商投資入局。
這個鴻商資本,實控人於泳,背景頗爲神秘。
他不在公司任職,不出席任何重大活動,不接受採訪,甚至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仍然找不到一張他的照片。
但查詢團隊高管,全員金融出身:
比如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振昊,爲中國社科院金融學碩士出身,擁有金融分析師資格,現任洛陽鉬業監事會主席。
董事袁宏林,南京大學經濟學畢業,曾在平安銀行擔任上海分行副行長,現任洛陽鉬業董事長。
就是這羣金融精英,以洛陽鉬業爲平臺,在2013-2015、2018-2019兩個商品熊市底部連續出手抄底,拿下了多個世界級的銅鈷礦山,一步步崛起爲中國第二大銅礦企業。
這是一個堪稱傳奇的投資故事,也是小金屬行業走出來的真正王者。
2015-2023,洛陽鉬業的營收從42億增長到1863億,淨利潤從7.6億增長到82.5億,分別增長了44倍、10.85倍。
論長線投資價值,在整個小金屬板塊,它打着燈籠都找不到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