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中的人生哲學:有種滿足叫“剛剛好”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北京時間5月20日20時59分將迎來小滿節氣,標誌着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相繼進入夏季。此時節,熏風徐來,麥穗搖曳,落紅滿地,有詩云“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二十四節氣既是中國傳統曆法,也是農耕時代的實用知識,經過數千年實踐和不斷調整,最終確立了先後順序,小暑之後是大暑,小雪之後是大雪,小寒之後是大寒,但小滿之後卻沒有大滿,而是芒種。

“這樣的安排,是古人洞察世間萬事萬物的聰明睿智,蘊涵着中華傳統文化深邃的大智慧,充滿了人生哲理與思辨。”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解釋說。

▲5月18日,河北省石家莊新樂市化皮鎮化皮村農民在麥田裡查看小麥長勢。(圖片來自中新社)

丨有豐收之樂,亦有成熟之美

宋代歐陽修曾以“小滿”爲題作詩曰:“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大意是,在小滿時,夜鶯在茂盛的綠柳枝頭聲聲啼鳴,明月照亮了萬里長空。我最喜歡觀看這個時節田壟間的麥子了,在初夏的風中輕輕搖曳笑看那滿地落花。歐陽修寥寥幾筆,寫盡小滿時鄉間美景,令人心醉。

“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麥熟的金黃色總給文人雅士們很深刻的印象,不過,小滿時節的“成熟之美”和“豐收之樂”也寄身於南國枝頭上橙黃色的枇杷和紫紅色的楊梅。

明代詩人李昌祺在《小滿日口號》一詩中寫道:“長是江南逢此日,滿林煙雨熟枇杷。”整個林子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滿樹都掛上成熟的枇杷,正等着人們去採摘。

不止枇杷,還有楊梅。清代詩人王泰偕說:“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

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表示,摘一顆枇杷或楊梅放在嘴裡,輕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在脣齒間流淌,在味蕾上跳躍,汩汩生津,回味無窮,這也是夏天的味道。

▲5月17日,“小滿”節氣臨近,江蘇省淮安市清晏園的枇杷黃了。(圖片來自中新社)

丨雖爲節氣,亦是人生

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用筆墨訴說對小滿的喜愛,除了萬物欣欣向榮的景緻,更愛“小滿”二字的意境和內涵。二十四節氣名稱中,一般是小和大相對,比如小暑與大暑、小雪與大雪、小寒與大寒,唯有小滿“別具一格”,其後是芒種,沒有大滿,此爲何哉?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說,小滿的命名體現了哲學智慧。滿則溢、盈則虧,自然之道;物極必反,因此滿招損,謙受益。小滿,不疾不徐,雖爲節氣,亦是人生。於生活而言,小滿是知足,也是期待。

中國人非常注重把握事物的量度:“滿招損,謙受益”“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旦達到極點,必然開始衰落。大滿不是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也不是中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未滿,方獲上升空間;唯有小滿,纔有前進動力。

▲5月18日,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趙李新村的農民在查看小麥長勢。(圖片來自中新社)

丨“中庸”在東方,也在西方

中國人“小滿”的智慧無處不在。例如著名景點黃山宏村的“月沼”,當地人叫它“半月塘”。視頻博主李筱懿感嘆說,古人常說“月有陰晴圓缺”,如果把它修成圓形,豈不是更圓滿?但這不符合中國人的智慧。網友留言道:“人生小滿,足矣!”“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殘荷尚且有自己的美,所以小滿即可,不必萬全”。

同時,西方亞里士多德實踐智慧中的“middle way”(中道)也強調過猶不及,如勇敢就是在怯懦與魯莽間保持“中道”。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介紹說,漢語的“中庸”與西方哲學的“實踐智慧”,的確有相像之處,但二者亦有根本的不同,即,西方的“中道”或實踐哲學有其形而上學預設。

孫向晨表示,在“中庸”背後,則是一種源於漢語傳統的世界觀,我們講“天、地、人”三者是一個世界。“中庸”的平衡,是在天、地、人之間的平衡,所以有“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說法。(完)

綜合中新社、中新網、新華社、《光明日報》等

編輯: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