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拯救市值?一年來頻繁回購

(原標題:小米拯救市值?)

小米拯救市值?

上市一年多,市值從5000億港元跌到2000億港元。一年來,小米頻繁調整架構、頻繁回購,迄今並未明顯見效

投機重價,投資重值。

上市公司面向全體股東,以市值爲公認的直觀標準。因此,市值管理也成爲上市公司的基本責任之一。企業不可能對股價的漲跌負責,但不能不對市值的變動負責任,市值管理方面的差異,最終會體現在市值上。2019新年伊始,南都金融研究所正式推出“市值紅黑榜”,在南方都市報及南都APP同時發佈。

上市一年多,小米集團的總市值從最高近5000億港元跌落至2000億港元左右。

爲了提振股價,小米集團擬再度投入120億港元回購股份,而此前頻繁減持的小米執行董事、總裁林斌承諾一年內不減持。另外,上市後,小米集團已經對組織架構進行了7次調整,“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在不斷推進。

不過,資本市場目前仍將小米當成硬件公司,而並非互聯網公司,距離雷軍所期待的“小米的估值應該是騰訊乘以蘋果”尚有遙遠的距離。

然而,8月以來,開始有券商將小米集團目標股價調高至22港元,這是去年7月18日盤中的最高價。

“互聯網公司”估值邏輯未獲認可

上市是小米發展史上高光的瞬間。彼時的小米IPO發行價17元港幣,估值543億美元,已經躋身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而且是香港資本市場第一家“同股不同權”創新試點。

按收盤價計算,去年7月9日的總市值爲3759.2億港元;去年7月13日,小米總市值達到4799.7億港元;7月18日盤中最高價22.20港元,總市值4967億港元,逼近5000億港元。之後每況愈下,榮光不再。

今年以來,小米的股價已跌去31%。截至昨日收盤,小米股價報8.94港元,相比IPO發行價,近乎腰斬。總市值亦跌至2144億港元。小米當前總市值與諾基亞(按9月4日計算,總市值274.90億美元)相當,是高通總市值的三成不到,是蘋果總市值的兩成多,是思科總市值的一成多。若與阿里巴巴相比,小米的總市值約等於半個阿里,與騰訊更是難以相提並論。

據公開信息,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曾公開表示,小米的估值應該是騰訊乘以蘋果。這一估值的背後,是將小米定位成以手機、智能硬件和LoT平臺作爲核心的互聯網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公司。

但事與願違,在機構投資者佔八成的港股市場,小米作爲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邏輯,並未獲得認可。同時受到香港市場氛圍的影響,小米集團股價連續下跌。

小米董事長雷軍對於小米投資回報的看法亦發生變化。上市前夕,雷軍在致全員公開信中宣稱:“最早期的VC,第一筆500萬美元投資,今天的回報高達866倍!”上市當天,雷軍亦發出豪言,“要讓首日買小米股票的人至少賺一倍”。今年1月初,雷軍迴應股價問題時表示:“我相信小米優秀的價值觀及其出色的商業模式,正在推動中國各行各業發展,相信未來一家偉大公司的價值一定會被體現出來的。”

拯救估值之頻繁調整組織架構

上市以來,小米已經進行多次組織架構調整。

根據公開信息,去年7月23日,小米任命原手機部副總裁顏克勝爲集團副總裁,兼任集團質量委員會主席,直接向雷軍彙報。

同年9月13日,小米進行了影響頗大的組織架構變革,新設立集團組織部和集團參謀部,旨在進一步增強總部的管理職能。

同年12月13日,小米宣佈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爲中國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市場的投入,並任命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爲中國區總裁,向CEO彙報。

而今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亦不少。

2月26日,小米宣佈最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成立技術委員會,任命崔寶秋爲集團副總裁和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雷軍在內部會議上指出,要繼續強化技術立業,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

5月17日,小米集團加大對“手機+AloT”的雙引擎戰略的推進,加速大家電戰略佈局等,對外宣佈其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併成立大家電事業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兼任中國區總裁。

5月31日,小米集團宣佈了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任命通知。小米將原集團質量辦公室與安全合規部合併爲新的集團質量辦公室,任命李濤爲辦公室主任,向副總裁顏克勝彙報。

今年7月1日,小米集團再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同時成立集團採購委員會和設計委員會。

在外界看來,小米如此頻繁的組織架構變動,是爲了符合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

不過,小米的營收增速在放緩。今年二季度,小米營收520億元,同比增長14.8%,而去年同期的增速爲68.3%,增速放慢。從二季度來看,智能手機營收佔比仍在六成左右,IoT與生活消費佔比由去年同期23%升至近29%;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維持在8.8%。儘管如此,小米集團所交出的二季度報也遠超市場預期。

拯救估值之回購與股權獎勵

歷經6月3日至7日3日的19次頻繁回購,小米集團的總市值從2183億港元回升至2346億港元。不過,在短暫的奏效之後,8月21日前後,集團高管林斌多次減持,小米市值再度下跌。

8月27日,林斌公佈自願承諾自己及其控制的實體,自公告日起365天內不會再出售其直接或間接擁有的小米集團股份。

8月30日,小米集團的總市值已跌落至2044億港元。

步入9月,小米集團董事會正式決議行使股份回購授權,以最高總價120億港元於公開市場回購股份,此舉被認爲是挽救小米市值的奮力一搏。

雷軍亦對外界釋放對小米集團的信心。雷軍近日表示,“就像很多人問我,小米能不能超過蘋果?我認爲每一個企業家都要有這樣的決心,但是需要時間,需要基礎。”

小米這次回購動靜不小。回購公告出來,9月3日收盤小米股價漲逾4%。實際上今年以來,小米已經多次回購自家的股票,今年1月、6月和7月,小米集團各回購了1997.22萬股、9792.78萬股和761萬股,代價分別爲1.99億港元、9.25億港元和7484萬港元,共耗資近12億港元。儘管年內多次回購,但小米股價卻依然不振。

除了回購大法,小米又祭出3億港元股份獎勵計劃穩定軍心。9月4日,小米集團發佈公告稱,董事會決議根據股份獎勵計劃獎勵合計3499.1749萬股獎勵股份予457名選定參與者,按昨日收市價8.65港元計算,股份價值約3.03億港元。完成後,仍有約10.42億股股份可根據股份獎勵計劃進一步獎勵。

機構:小米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按2018年報,小米全年收入1749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收入1138億人民幣,佔比65.1%,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438億人民幣,佔比25.1%,互聯網服務收入159億,佔比9.1%。而到了2019年中報,公司第二季度收入520億元,智能手機收入佔比61.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佔比28.7%,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8.8%。從收入構成看,手機仍然是小米的重頭戲,但手機收入略有收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則漸漸提升,互聯網服務收入一直並未展露出活躍度。

中金公司預測,小米2020年市盈率約爲15.6倍,處於聯想、蘋果等硬件企業的水平。目前來看,小米估值已迴歸至市場的“合理”水平,但遠低於互聯網公司平均30倍左右的市盈率。

國金證券分析師唐川認爲,小米集團的“互聯網屬性正在收窄”,同時認爲,到第二季度,小米的手機業務依然持續低迷,行業瓶頸期持續。唐川表示,除了競爭日趨激烈的因素之外,小米手機目前最大的痛點是產品策略不夠清晰,產品賣點不夠搶眼,在競爭對手的全面阻擊之下,急需尋找下一個破局點,而5G將會是小米手機未來決定命運的最關鍵之戰。

2019年一季報後,國金證券曾給予小米“中性評級”,認爲2019年之於小米是持續掙扎的一年,小米的“戰略轉型”正在“艱難突圍”。唐川當時指出,智能手機在短期內已難逃頹勢,IoT業務將成爲營收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中電視成主力選手。但是,“對於其它大家電品類,小米需要在模式認知、渠道擴張和產品痛點上做深度調整,照搬原有經驗無法通吃家電賽道。”唐川如是認爲。

IoT業務的確也並不是高枕無憂,光大證券分析師就表示,鑑於大家電新品類年內業績拉動作用稍顯不足、核心電視業務面臨華爲等新進入者潛在威脅,下半年IoT業務面臨增速放緩壓力。

國金證券近日研報稱,小米集團互聯網屬性收窄,防禦性運營策略啓動。國金證券認爲,小米調整以規模爲核心的策略,轉向穩固利潤和現金流運營方式。

方正證券則認爲,小米集團在低迷環境下,提升運營效率,夯實競爭力。手機爲5G技術革新做好充分準備,國內外出貨量穩健,同時loT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小米集團的抗風險能力和多元化能力均有所提升。

令人關注的是,根據目前機構的評級,投行對小米集團的目標價均在10元以上,最高目標價達22港元。不過,小米集團暫無合適的對標公司。若參考蘋果的估值進行參考,截至昨日,小米集團的市盈率爲17倍,市淨率爲2.5倍;而蘋果市盈率亦爲17倍,市淨率爲9.8倍。若小米集團的股價達22港元,則其市盈率將遠超蘋果。

股民:小米是硬件公司、互聯網公司還是投資公司?

在東方財富股吧、雪球等投資人社區,關於“天價回購”的討論仍然激烈。儘管回購消息後,股價有所回彈,依然有股民不買賬,認爲“信心不是說重建就能重建的”。也有投資者質疑:120億天價進行回購是否比直接向股東分紅更好?

“有限的資金本來應該用於研發和經營,但在雷軍手上卻變成了託市的工具。”一位股民表示,“一個公司太注重股價變化(身價)而不是注重產品的變化(創新),那麼走不長遠。研發和創新纔是股價保證核心動力。”

在衆多投資者看來,目前對於小米的疑慮主要在於主業不突出。小米的業務很多元,但問題就出在什麼都做,但競爭力都不太強。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互聯網公司還是投資公司?也一直備受爭議。而“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是決定業務天花板高低和二級市場估值的關鍵。

“小米現在就是個股權投資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研發佔比那麼少。”有股民如是抱怨,“(小米)跟競爭對手拉不開差距,也沒有獨享技術和專利對抗競爭。”從2019年中報披露的研發支出來看,佔所有支出費用的39%左右,但環比一季度減少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