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老師」袁惟仁腦溢血變植物人 這原因是關鍵

「小胖老師」袁惟仁腦溢血變植物人 這原因是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

資深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在2018年因腦溢血昏倒,而近況爲2020年10月他在住處休養時,因跌倒再次昏迷,現在已不能對人有反應,醫師判斷已接近「植物人」情形。腦溢血又稱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爲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大約每過50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也奪去三金影帝吳朋奉(2020)、與知名廣告人孫大偉(2010)的生命。

●袁惟仁5年前跌倒腦溢血 全身癱軟無預兆

我們過去熟悉的袁惟仁,多是圓潤身形示人;然據媒體報導,在第一次腦溢血昏迷後,袁惟仁療養期間暴瘦20公斤;雖由姐姐悉心照料後,長回一點肉,卻在臺灣二度跌倒昏迷。近期雖然眼睛能張開,卻不能說話與動作,被醫師判定爲植物人。《維基百科》說明,2018年底袁惟仁在上海錄影時因跌倒頭部受傷,引發腦溢血,同時發現腦內有良性腫瘤。在2020年終於臺東老家不幸跌倒受傷。

資深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在2018年因腦溢血昏倒,而近況爲2020年10月他在住處休養時,因跌倒再次昏迷,現在已不能對人有反應,醫師判斷已接近「植物人」情形。(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如前所述,吳朋奉也因類似情形離世,雙和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胡朝榮針對腦中風等疾病,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腦中風分爲血管阻塞和出血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屬於高危險羣,抽菸、飲酒、高血脂則是重要危險因子。

另一方面,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腦中風」爲血管破裂,國內患者與較常見的缺血性腦中風相比偏少,僅佔2成。出血性腦中風發生時,血塊堆積在腦部,壓迫血管與神經,不若阻塞型腦中風有手腳無力等症狀,往往是突然癱瘓,且死亡率高於阻塞型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vs.出血性腦中風 治療方向大不同

國內腦神經外科權威杜永光醫師指出,腦中風依照其發病的類型,可以分爲缺血性以及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缺血性腦中風顧名思義就是血管或身體其他部位血液中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衝落而形成,進而導致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常見的有因顱內血管本身狹窄或阻塞造成的腦栓塞,以及因遠處血栓子掉落流至腦內血管塞住所造成的腦血栓。

杜永光醫師說明,出血性則是因爲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流入腦組織中形成血塊,進而壓迫腦組織引起。最常見的是因爲位於腦部表面的大血管有病變,破裂出血所致。其常見的病變爲動脈瘤或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的蜘蛛膜下腔出血,以及因爲血壓沒控制好,導致腦內小血管的破裂的腦內出血中風。

若是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在中風發生的極早期,可施予血栓溶解劑,但是,相對的導致出血的機會也會増加。而長期的治療,除了復健及三高的控制之外,也會給予血小板抑制劑或是抗凝劑,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及減少血管阻塞的機會。杜永光醫師強調,腦中風一但發生,治療的目標在於預防二次中風。

杜永光醫師進一步補充,出血性中風則以外科手術爲主,腦內出血,若是血腫體積大導致腦壓上升,則應手術取出血腫,以免腦壓過高危及生命;蜘蛛膜下腔出血的人,若是因動脈瘤破裂所致,則要手術夾閉動脈瘤,以免再度破裂,現今也可線圈栓塞術取代;若出血源自動靜脈畸形的破裂,則要切除此一畸形,以防止再出血,少數小而位於深部的畸形,也可以放射手術治療。

●遠離三高危險因子 就是預防腦溢血第一步

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4倍、2.86倍及2.37倍。

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糖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最後,是維持標準體重,建議BMI維持在18.5至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當然,適量運動能保有健康體態,也是遠離中風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