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納臺北高校 臺師大主體性何在

前天六月五日臺灣師大舉辦第一○二週年校慶慶祝大會,但同時也掀起各界對師大重編校史的關注。因爲此非單一事件,而是重新定盤臺灣歷史的一環。

臺灣在二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遂於民國卅五年六月五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一九五五年師範學院改製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一九六七年升格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七十八年來,臺師大作育英才無數,更間接培育出全臺菁英。但七十八年的校史怎麼突增爲一○二年呢?因爲納入了創立於一九二二年的臺北高校。

師範大學原址爲日治時期臺北高校,這是地理上的事實。但臺北高校已經停辦,校舍移轉師大使用,這是歷史上的事實。臺北高校與師範大學位階與性質完全不同,師大的歷史若推前到創立臺北高校的一九二二年,不但自降位階,且因臺北高校附屬臺灣大學,師大是否也應自認是臺大的附屬學校?師大主體性何在?

師大自棄主體性事件與臺南市熱烈慶祝「臺南四○○」一樣荒謬。我就讀於臺南市成功國小,我還清楚記得民國五十年臺南各界熱烈慶祝鄭成功光復臺灣三○○週年的盛況。慎重紀念鄭成功福建渡海,驅逐荷人,光復臺灣的功勳,非常清楚是漢人史觀、中國史觀、臺灣史觀。但是今年「臺南四○○」慶祝荷蘭人四百年前在安平首建熱蘭遮城,這又是誰的史觀呢?既非漢人史觀、中國史觀,難道是臺灣史觀、原住民史觀嗎?荷蘭人除了掠奪,帶給臺灣什麼?原住民又該慶祝「一六二四」後被荷蘭人大肆屠殺的命運嗎?「臺南四○○」只能是殖民者史觀,它置臺灣主體性於何處?

師大近年來政策積極向執政當道靠攏,此次校史事件斧鑿痕跡更重,但這並非特例。政大改校歌,去前校長蔣中正銅像,也是同樣思維邏輯。換句話說諂媚當道已成顯學,大學已失風骨沒有脊樑。

但更可懼的是教育大校帶頭去歷史文化正統,影響人心極爲深遠。清名臣劉墉說:「天地之間有桿秤,百姓是秤鉈。」如果說人心如秤,教育就是秤桿上那顆定盤星,定盤星決定秤錘與秤鉤能否平衡,教育決定一個時代如何面對歷史與文化。教育人立場偏移,文化道統就會失衡。文化道統失衡,證諸歷史,國家分裂與顛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