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割頸案只是冰山一角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震驚社會,昨一審宣判。這個案件不但暴露司法體系的結構性問題,也凸顯教育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必須全盤考量、及時處理。
二○一九年修訂的《少年事件處理法》旨在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卻鬆散了司法原本嚴密把關的系統,導致實際執行層面漏洞百出。少年犯罪後,既以行政輔導取代司法執法,又以個資理由保密犯罪事實,讓教育體系無法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輔導,讓校園成爲犯罪組織的溫牀,更讓循規蹈矩的孩子成爲待獵的羔羊;幫派反而鑽法律的空子,趁機大肆吸納犯罪僅遭輕罰的青少年爲成員,降低了犯罪年齡層。立法司法體系必須亡羊補牢,立刻翻修少年事件處理法。
但司法其實已是社會安全最後一道防線,教育才是社會安全的基石。教育系統若不能幡然改過,則司法系統再怎麼手忙腳亂,也接不住隨着錯誤教育政策日益增加的犯罪人口。
卅年前教育系統首先提出「鬆綁」,從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都要「鬆綁」。但經過多年運作後,教育鬆綁出現「鐘擺效應」,教育體制從以往的高度管制,走向幾乎難以控管、近乎放任的另一極端。公立學校校長有責無權,事事需要協調,妥協取代發展;教師管教權被剝奪,只能調整心態以「客」爲尊,自嘲奴婢。失去了老師的保護後,校園中強者橫行而淪爲叢林,毒品與幫派大舉滲入,公立學校逐步向美國看齊。憂心的家長紛紛把孩子送進私校,然僧多粥少,不但需要財力,家長還得各顯神通。教育兩極化確立,階級固化也逐步成形。
除了校安,課程與教材的異化更是潛伏的暗流。教改前,公民教育強調「德育」,禮義廉恥是共同校訓。現在則將公民教育視爲「智育」的一環,以法律、經濟爲主軸,教學生如何維護個人權益,卻沒有提醒他們相對的責任。於是學生勇於爭取權利,無愧地推諉責任,又失去自省的能力,「無恥課綱」培育出缺乏恥感的一代。
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偏頗的課程及校園叢林培養出來的,又是缺乏知識能力和教養的新世代。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社會環境沒有安全感,更不知道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局,於是不婚、不生、不養成爲最好的選擇。可以預言,這些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再多催生政策也改變不了臺灣人口倒金字塔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