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鼓勵閱讀模式太無聊 書店業者籲創造需求

出版面臨困境,下一步該怎麼走,書店業者今天指出,國中小校園鼓勵閱讀的方式長久不變,而且太無聊,很難吸引年輕人讀書、買書,盼教育部及各界思考這個問題,真正創造人們對書的需求。

響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活動,臺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和國家圖書館今天舉行「臺灣閱讀與出版的急迫未來-臺北出版論壇2024春祭場」,邀請高中老師、學生、獨立書店、出版業者共同探討及尋找出版的未來。

友善書業理事、島呼冊店共同創辦人林詩涵以「臺灣書店賣書愈來愈吃力?」爲題,分享自身對書市及出版的觀察,她發現長久以來校園推廣閱讀的方式都太無聊,就是發學習單讓學生回去讀書、寫簡單心得,這很難激發年輕人對閱讀的熱情。

林詩涵指出,現在書市的狀況不是賣書難,而是大家的選擇愈來愈多,書不再是必需品,學習型態的改變也讓學子不再需要看書。

林詩涵表示,像這幾天地震讓人很有感,如果哪天因此斷網了,真的不能使用網路了,書的價值會不會出現,大家會不會突然想要買書,「書這件事是要創造需求,若無需求,人們不會覺得書跟他有關」。

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以「臺灣民衆閱讀風氣愈來愈好?」爲題,分享近年臺灣民衆的閱讀情況,她表示,疫情過後進館人數及借閱數都有所提升,連帶閱讀習慣也跟着改變,尤其電子書借閱數量明顯提升。

王涵青強調,閱讀能提升人們的創造力、同理心、思辨力,而且能使人跳脫思考框架,能與時俱進、創造未來,期盼圖書館能持續發揮專業價值與社會責任,與出版社攜手合作,建立起書與讀者間最佳的溝通橋樑。

丹鳳高中老師、作家宋怡慧則以「臺灣學生讀書愈來愈新愈怪?」爲題,分享她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宋怡慧引用求職網的數據指出,未出社會前的男學生有近3成想當YouTuber,女學生有近3成想當作家。

宋怡慧表示,「我們不能認爲現在的孩子是奇怪的」,這個「怪」是獨特、獨一無二,現在學生讀的書的「怪」也不是奇怪,而是他們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獨特,決定自己想讀什麼書。